中建八局承建的
广州知识城广场项目四期工程
顺利封顶

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
的示范综合体已初见规模!
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广州知识城广场项目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
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
集产业写字楼、生态合院、生态独栋
人才公寓、芯片设计大楼、会议及展览中心
和园区商业服务配套于一身
是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
项目共分成四期进行开发建设
均由中建八局承建
一期、二期在2023年已交付投用
三期将在今年下半年交付投用
四期为2栋超高层(25#、26#楼)
总建筑面积约25.12万平方米
高度分别为180米和249.5米
兼具国际会展中心、博物馆、写字楼
及五星级酒店等多种业态。
项目对标世界级知识产权商务服务中心的要求
打造知识产权产业全周期服务链
全面建成后,将发展成为
“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
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高地
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
强科技 赋能项目品质建造
在建设过程中,“深基坑”是重难点之一
项目塔楼区域基坑平均深度达17.1米
其中,最深处位于“南侧集水井”处
距地面达23.2米
均为深基坑
安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项目团队通过
采用放坡、土钉墙及钢板桩支护的方式
同时将大直径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
顺利推进工程建设。
项目东侧地下室底板、顶板及室外连廊
皆与一期既有结构相接
一次大的钻凿、振动都有可能造成较大的形变
因此桩基、土方施工难度大
项目团队采用灌注桩悬臂支护的方式
创新应用了基坑监测数据智慧管控技术
等系列技术手段
顺利将过程中所产生的振动影响降到最低
有效保障工程进度。
爬架是超高层项目常用的一种施工设备
项目超高层塔楼多楼层为无梁板结构
无法为爬架支座提供附着点
四角混凝土结构又逐层收缩
导致爬架与结构间隙逐层变大
因此爬架提升和连墙成了项目建设的一个重难点
项目团队通过采用附加钢支座替代爬架连墙支座
四角爬架模块多轮重组更替等措施
有效解决了爬架提升和连墙的难题
为后续超高层建设提供保障。
在项目26#塔楼核心筒逐层施工过程中
有4段剪力墙向外斜向收分
形成倾角为6°、高度11米的超高倾斜剪力墙结构
整体钢结构若顺着斜墙的发展趋势
易产生变形的问题
项目团队基于BIM模型
进行大量动态施工模拟
推演提出了适应斜墙变形条件的
钢大模抽条配模形式
采用型钢支架作为倾斜剪力墙钢大模的支撑体系
设置落地排架作为斜置连梁模板支撑体系
有效保证了斜墙混凝土浇捣工况下的
模板体系稳定。
C70混凝土强度高、黏度大
在超高层垂直泵送时容易堵塞泵管
导致钢管柱浇筑质量难以控制
项目团队采用高性能砼技术
改善砼的和易性和可泵性
并创新研用超高层泵送等超高层建造科技与技术
开展全过程图模实一致研究
应用超高层智能建造装备
高新安全保障设备等智能设备
实现了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超高泵送
让项目主体结构得以“向上而生”
项目楼宇外幕墙体量巨大、造型百变复杂
针对各异形造型区域的施工空间大小、位置特点
项目团队引入“装配化施工”理念
综合运用“悬臂吊+轨道吊+吊篮”等措施
进行单元式板块吊装与角部造型飞翼安装
并结合BIM模型模拟确定最佳施工安装及吊装位置
确保现场装配式施工高效作业
还将BIM技术融入生产加工、现场施工中
优化作业工序
极大提升安装效率和精确度。
项目团队还致力于
独立钢立柱、钢结构悬挑梁等
特殊节点的专项研究
及时总结形成技术创新成果10余项
以科技创新全面赋能项目建设。
倡环保 打造绿色低碳典范
项目团队秉持“绿色低碳”的管理理念
采用“海绵城市”设计
通过下凹绿地、雨水调蓄池
等措施实现开源节流
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用水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
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生态功能。
针对建设过程中框架柱、剪力墙等墙柱结构的养护
项目团队研发了
一种可控的自爬升墙柱结构养护系统
在解决常规人工淋水养护中
效率低、养护成效差问题的同时
还有效节约了养护水量。
◂ 框架柱
喷淋养护体系
◂ 剪力墙
喷淋养护体系
◂ 喷淋养护
控制体系
项目团队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
首创隔音地坪裂缝控制技术
将项目地坪开裂率控制在3%以下
远低于规范要求
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
实现了办公建筑更大程度的隔声降噪。
项目坚持数字化、信息化理念
陆续应用了AI鹰眼监控
场内环境监测及阈值联动启停等
智能系统及设备
为营造安全、绿色、环保的生产环境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