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地被菊栽培管理及应用

李玉娟

安阳位于我国河南省, 地处北暖温带,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温适宜, 花卉栽培历史悠久。
地被菊是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植, 主要特点为植株低矮、 株型紧凑、 花色丰富、 花朵繁多, 同时具有较多优点, 包括抗性强、 耐粗放管理等。
因为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较高的观赏价值, 所以人们对其十分喜欢, 赋予了 “骆驼式” 花卉之名。
目前, 其品种达到了 20 多个, 一般被应用于各类园林绿地中, 如广场、 街道、 公园等, 组成大色块, 将宏观群体之美展现在众人面前。

一、 生物学特性

河南安阳地被菊栽培管理及应用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地被菊属于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的一种, 由 7~8 种野菊杂交而成, 植株株高为 25~45 cm , 具有发达的根系, 不定根每年都会移动复生扩大, 产生新个体, 形成丛状低矮的棵墩, 枝叶繁茂, 冠形丰满。
其叶是单叶互生, 每节一片, 叶片以长圆形和卵圆形为主, 边缘不齐, 基部呈心形,叶片具毛。
一般一年一季, 秋天开 3~5 cm 的小花, 要么单生、 要么簇生, 花色较多, 往往是一次栽植多年开花(见图 1 )。

二、 栽培管理

(一) 土壤选择

在栽培地选择方面, 应遵循 “地势宜高不宜低、 土质宜沙不宜黏、 立地宜阳不宜太阴、 地力宜中不宜过肥” 的“四宜、 四不宜” 原则, 简单来说就是具有较高的地势, 土壤通气透水、 稍有遮阴。
如果土壤容易积水, 黏重则会导致地被菊有烂根、 枝黄叶落的情况出现, 若情况严重甚至还会死亡。
如果土壤过于肥沃, 则会引发徒长, 其观赏效果与地被铺延效果均会受到影响。
重茬连作是地被菊的栽种大忌, 如果同一块地连续种植时间超过 3 年, 则需轮作,防止受连坐影响, 使植株老化, 生长势弱, 降低观赏性。

图 1 地被菊

(二) 繁殖方法

地被菊的繁殖分为两种形式, 即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播种繁殖, 其优点为成本不高, 具有较大的繁殖系数, 能够得到很多变异种, 但缺点在于后代性状参差不齐。
无性繁殖主要包括 3 种方法, 分别是分株、 扦插、 嫁接。
为了让地被菊的优良特性得以保持, 人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株和扦插两种。
分株繁殖多在 4 月下旬到 5 月上旬进行, 一般都在阴天进行, 如果天气连续多日放晴, 则也可选择下午进行。
每年的 4 — 5 月适宜在插床或苗盘中做扦插繁殖, 大多数插穗于 15 天后生根, 定植时间在扦插后的25~30 d 。

(三) 扦插

扦插可进行于插床或育苗盘中, 以腐叶土作为基质,又或是将少量的河沙、 煤渣掺入田园土中。
通过 25% 多菌灵配成 400 倍液对床面进行喷洒, 从而起到消毒土壤的作用。
插穗的 1/3 即为扦插的深度, 插后压实土壤, 利用细眼喷壶把水均匀浇透, 喷水也要照顾到插床四周, 让周围空气湿度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
插后第一时间进行遮阴棚的搭设, 免阳光直射造成水分蒸发, 同时还要把薄膜罩在插床上, 以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
每天 9 : 00 — 15 : 00 这一时间段阳光充足, 可将湿度与温度情况联系起来, 把薄膜打开通风换气。
这一过程中必须经常对插床的四周喷水。
通常 7 天后, 插穗就会生根, 这个时候便可将喷水量慢慢减少, 让土壤保持在湿润状态就行了, 早晚均要接受光照。
14 天后, 大部分插穗都会生根, 此时只需保持土壤不干即可, 将薄膜撤掉, 使之慢慢见光。
一般, 15~20 ℃ 是扦插地被菊最适宜的生根温度。
若温度过低, 会延长生根时间,反之, 则极易导致插穗腐烂。

(四) 定植及管理

定植应选在具有良好通风、 排水的沙壤地进行, 喜肥是地被菊的一大特点, 故定植前必须把底肥施足。
定植株行距保持在 30~40 cm , 第 1 年可适当密植, 便于地面尽可能早地被覆盖, 到了第 2 年则需第一时间间苗。
在定植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舒展根系, 种植深度最好控制在能够把基部 1~2 片叶节埋入土中, 以土压实根部, 栽正苗后必须把水浇透。
在刚开始生长阶段, 需经常进行松土除草, 以使土壤的透气性不断增强。
雨季时, 为避免出现积水情况,在植株高度达到 20~30 cm 时, 可与施肥相结合展开培土。
地被菊缓苗后应第一时间摘心, 只把下部 4 片叶留下, 便于增加分枝, 成活后便不再浇水施肥了。
首年定植一般都不需要摘心。
到了第 2 年, 由于长势非常快, 植株之间的密度增加, 很容易出现徒长、 基叶脱落的情况。
因此, 从第 2 年开始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 如控水、 间苗疏枝、 摘心等。
一般每年的 7 月 20 日之前完成最后一次定头, 否则会导致花期推迟, 让开花受到影响。
在地被菊生长过程中, 应及时将残花摘除, 并对一些生长过密的树叶与病枯枝进行修剪, 从而让健壮枝的营养供应得到充分保证, 并保持良好株型 (见图 2 )。

地被菊喜肥, 故在定植开始前必须把底肥施足, 通常都会混合使用腐熟的畜粪、 过磷酸钙以及饼肥和少量的骨粉, 每 667 m 2 施肥量为 1000~1500 kg 。
在地被菊刚刚开始生长时, 应施用尿素、 饼肥等, 到了花芽分化阶段和孕蕾期间则应追施磷钾复合肥喷施 0.1% 尿素溶液以及 0.2%~0.5% 磷酸二氢钾, 每隔 7 d 施用 1 次。

(五) 病虫草害防治

[青钱柳自媒体头条号]地被菊具有很强的抗逆性, 但也有病虫害发生, 诸如锈病、 叶斑病、 白粉病等一些常见的病害, 其发病原因为土壤湿度大、 排水及通风透光不良。
生产过程中必须选择通风透光良好的地块进行定植, 雨季时应第一时间进行排水, 降低环境湿度, 减少发病因素, 及时对病叶和病株进行清理, 防止病菌进一步扩散。

1. 蚜虫。
蚜虫即菊小长管蚜, 春季时, 地被菊的幼茎嫩叶经常会遭受若蚜、 成蚜为害, 进而使茎叶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到了秋季, 其花梗、 花蕾和花蕊便会遭受为害, 观赏价值大大降低。
为防止用药过程中产生抗药性,可采取轮换用药的方式, 即采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 15%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雾以及 25%灭蚜威 1000 倍液, 如果虫害严重可将用药间隔时间缩短,以提高防效。

2. 菟丝子。
旋花科菟丝子是 1 年生寄生性草本植物, 叶片经过退化后呈现出鳞片状, 没有叶绿体存在, 由于自身无法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营养, 因而常常利用茎蔓在寄主植物上攀爬依附, 在与寄主相接触的部位会有尖刺长出, 其作用是戳入寄主韧皮部吸取营养。
一般对地被菊造成危害的都是中国菟丝子, 多是利用茎蔓将地被菊的茎、 叶缠绕,吸器连接着地被菊的维管束系统, 在对茎干中的养分、 水分进行吸收的同时, 还导致地被菊输导组织有机械性障碍出现。
初期, 危害症状并不严重, 以植株略有黄化为主要表现, 到了后期, 茎干上部会慢慢出现干枯、 萎蔫的情况,进而引发诸多植株死亡。
随着花木种子和苗木进行远距离运输, 菟丝子种子便可进行传播, 因而栽种必须选用无病植株, 一旦发现带病植株, 需第一时间销毁, 以免扩展蔓延。
在深层土壤中, 菟丝子种子无法萌芽, 若地块之前曾遭受过菟丝子危害, 则在定植前一定要对土壤进行深翻,一般深度控制在 20~30 cm , 以减轻危害。
定植后需经常对其生长情况进行检查, 及时清理菟丝子危害, 可选择将其暴晒于太阳下, 之后再集中烧毁。
倘若发现危害面积较大,则需要一起割除菟丝子与地被菊植株, 同时清理干净种植场地, 一起烧毁病株残体。

三、 应用

地被菊具有较高的覆盖度和良好的美化效果, 一般适合在缓坡地种植, 以形成大色块, 构建精美的图案。
地被菊有着很强的适应性, 无需精细管理, 可在诸多地域做整形和自然地被之用, 包括广场、 公园风景区、 街道、 公路等, 将其宏观群体之美充分展现出来。
同时其还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与极强的装饰性, 所以受欢迎程度也很高, 多用于对花坛的布置, 又或是美化居室、 装点庭院。
而一些茎干高挺、 重瓣性强的品种, 还可以制作花束、 花篮或瓶插材料, 为周围环境增添娇艳色彩。
不仅如此, 鉴于地被菊具有很强的抗寒性, 加之花期较长, 故很适宜被广泛应用在北方地区的城市绿化中。
部分地被菊品种在药用、 饮用价值方面也具有突出表现,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杭黄菊、 杭白菊等, 均属于茶用菊花一类, 与之相比, 地被菊中的乳荷、 银杯、 玉人面等丝毫也不逊色, 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更好。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