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骏防水人生40年回顾丨我与防水40年主题征文

2024年第6期《中国建筑防水》杂志刊登了由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骏撰写的《防水人生——40年回顾》专栏文章,现将文章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防水人生——40年回顾

胡骏

胡骏防水人生40年回顾丨我与防水40年主题征文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40年前的1984年,我从浙江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浙江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协助总工程师工作。
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周总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高级工程师之一,在那时应该是工程系列最高级别职称了,是省内建筑行业结构工程方面的顶级专家。
我的从业起步得到了一位良师引导,一辈子受益匪浅,我的一切良好工作习惯也都源自于他老人家的言传身教。

也算是生逢良时,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毕业的第二年我就参与了省内最高建筑之一的新侨饭店工程施工,桩基、地下室、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输送泵、高级装修,这些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那时可是很少遇到的高技术含量的工程。

1986年我正式成为了一名工程项目施工员,独立承担了嘉兴电力调度大楼工程施工管理,从打龙门桩开始到优质工程验收,完成了人生第一个重要作品,积累了最为厚实的工程施工经验,对后续工作和技术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正式“触水”,应该是在1989年那会儿,算来已有35个年头。
那时工程中能接触到的防水材料只有很少几种,除了屋面防水外,地下室、外墙、室内均不单独设置防水,而今防水工程涉及到了建筑、市政、地铁、大坝等所有的建设领域,几百种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材料琳琅满目,防水行业真可谓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从业历程

我阴差阳错、正儿八经进入防水行业,要“感谢”一位领导。
1989年我在浙江三建第一分公司任技术主管,刚上任的分公司经理是一位比我早两年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分公司挤进了两名科班大学生,我的日子不太好过。
正当烦恼之际,时逢邓小平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集团公司领导要求技术人员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会上我提出成立防水防腐专业技术公司的建议。
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筹备,“浙江省第三建筑工程公司防水防腐分公司”于1992年正式成立,从此,开启了我的防水职业生涯。

公司开办之初各方面十分艰难。
一介书生突然要撑起一个公司的运营,在资金筹措、业务承接、管理人员配备、施工操作人员招用等方面都要从零开始。
就这样,我在国营企业拼、打、滚、爬,干了整整10年,所带领的公司成为了当时浙江省最大的专业防水公司。
由于总公司经营方向的改变,取消分公司的防水施工资质,我被迫与公司脱钩,于2002年另行成立“杭州金汤建筑防水公司”。

2002年转型成立杭州金汤建筑防水公司

我与北京金汤防水公司老总朱炳光是老乡,当年我在浙江省经销和使用的北京金汤生产的JS防水涂料在全国排名数一数二,在我创办公司取名时,就注册了“杭州金汤建筑防水公司”,虽然两家企业间没有任何经济关联,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个人友谊。

杭州金汤建筑防水公司一直遵从以技术为先导、视质量为生命的专业防水之路,公司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立20多年来,承接了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州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杭州火车东站、G20峰会相关设施等几十个杭州重要和标志性建筑的防水设计和施工,2008年施工产值达到了4 000多万元。

参与的杭州大剧院、国际会议中心项目

杭州金汤建筑防水公司在2003年后,自己生产一些防水涂料自用,也销售一部分。
税务部门认为自产自用有逃税之嫌,要求将生产与施工分开。
为规避政策风险,就在浙江湖州东林工业园区购了地建了厂房,于2008年成立了“浙江金汤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聚氨酯防水涂料、水性防水涂料、干粉砂浆等产品;限于卷材生产许可证的压力,始终未能上卷材生产线。

早年间,防水材料生产厂的效益还算可以,虽然产值只有3 000万元,经营压力不算太大。
到了2016年后,全国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大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明显,加上房地产公司的集中采购政策,小型防水材料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在遭受两年利润下滑和前途无望后,于2018年底关闭了防水材料生产厂。
目前,以防水施工为主业的“杭州金汤建筑防水有限公司”仍在正常运转。

防水技术研究

可能是个人习惯和入职后师傅的敬业精神影响,无论当时在土建施工方面,还是后来进入防水行业,我在技术问题上总喜欢弄个明白,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不盲目迷信,遇事问个究竟,久而久之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练就了独立思考与深入思辨的能力。

——科研课题与工法:1993年承担了浙江省建设厅下达的《屋面渗漏通病防治》科研项目,于1995年完成,这是我人生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其成果《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攻克屋面渗漏质量通病的难关》获得了1995年“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
1999年,完成了第二个科研课题——浙江省建设厅下达的《节能型保温防水屋面》项目,同年负责编制的《倒置式保温防水屋面施工工法》荣获建设部“一级(国家级)工法”,还完成了5项省级工法的编制。

2001年获“国家级工法”荣誉

——行业防水标准:我参与防水标准规范编制工作起步于2003年,第一次参与了CECS196:2006《建筑室内防水技术规程》的编制工作,之后,陆续参编了JGJ/T 212—2010《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JGJ/T 235—2011《建筑外墙防水技术规程》、T/CECS 10015—2019《自粘丁基钢板止水带》、T/CECS 1340—2023《中式瓦屋面防水技术规程》等10多项行业与团体标准。

——国家防水标准:2009年第一次参加了国家标准GB 50345—2012《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后续又参加了国家标准GB 55030—2022《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 501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等标准的编制。

2015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讨论会上专家合影

参加全文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的编制过程艰辛又难忘。
《防水通用规范》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最高地位的标准,由肖绪文院士领衔的编制组用了近5年时间,前后召开了上百次讨论会,于2022年9月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防水工程技术和防水材料质量标准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规范编制的过程也是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过程,通过这次规范编制,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防水技术和规范标准还需要全方位推进和完善,更需要全行业及防水专业技术工作者不懈努力。

——地方防水标准:2016年以后,先后参与编制了海南省地标DBJ 46-048—2018《海南省建筑工程防水技术规程》、浙江省地标DB 33/T 1147—2018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和深圳市地标SGJ 19—2019《深圳市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范》。

——标准图集编制:2007年第一次参加了国家标准图集10J 301《地下建筑防水构造》编制,而后又参加了浙江省“2018浙J14《平屋面》”等标准图集的编制。

——论文与专著:自2000年在《浙江建筑》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倒置式保温防水屋面施工工法》后,先后在《中国建筑防水》等多家杂志上发表了《外墙渗漏水力学分析》《再论建筑防水设防思想的转变》《建筑地下工程防水与结构同寿命的技术路线》等近50篇论文。
2017年完成了首部37.8万字《建筑外墙防水与渗漏治理技术》专著,2020年主编了《家装防水防潮与渗漏维修技术》专著。

努力总会有回报,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2014年我被中国建筑防水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年被授予“全国建筑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先进个人”,2016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

2014年防水行业30周年庆典上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

我与防水行业协会

1992年9月,我首次参加了由中国建筑学会施工与建材分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亚运村召开的“全国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技术经验交流会”,发表了“采用综合治理,克服屋面渗漏”的文章,同时在会上认识了叶林标、田凤兰等众多防水专家。

之后先后加入了“中国建筑学会施工与建材分会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防水委员会”“浙江省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技术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建筑防水行业协会”“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等学会、协会组织,并担任了部分协会的副会长、副主任、副理事长、副秘书长、专家委员等职务,受聘担任行业唯一学术期刊《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编委。

由于毕业后一直从事土建工程施工,成立防水公司也是以施工为主,早年我的学术活动主要以施工技术为主,参加建筑学会防水专委会和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的活动比较多一些。
2008年建厂后,以浙江金汤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的身份加入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于是我参加防水材料协会的活动也多了起来。

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在朱冬青秘书长等领导的带领下,在全行业内以提升防水材料质量为抓手,对中国防水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引导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健康发展,同时在提高防水工程应用技术发展、提升行业职业技能水平上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加防水协会组织的活动,我最大的收获是通过与先进国家防水同行的交流,扩展了对防水材料、防水工程技术的了解。
参观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参加中、日、韩学术交流,考察欧洲防水培训学校等活动,对开展防水工程学术研究以及参与防水技术标准编制很有帮助。

每年的“中国国际屋面和建筑防水技术展览会”是防水协会的重头戏,记得2004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展会上,我第一次知道了格雷斯、卡莱尔、日本田岛等国际品牌,见识了预铺反粘卷材、液体橡胶(喷涂速凝)、自硫化三元乙丙、种植屋面防排水系统等新产品、新技术,大饱了眼福,受益匪浅,之后的展会我也大多去参观学习了。

每届展会都设立了专家咨询台,解答参观者渗漏水解决方案和工程防水技术问题。
以往是几位老专家轮流值班,近年来老专家年岁已高,鲜有出席。
自2016年起,“专家门诊”只剩我一个人“坐堂”了,虽然来咨询的人不算太多,但把这个传统项目保留了下来。
这一年的展会还开启了“走进社区”这档新的节目,组织有渗漏水问题的群众到现场参观,并当场由专家解答老百姓渗漏水难题,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维修,受到了社会和百姓的好评。
连续几届现场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不亦乐乎!

防水展期间专家咨询及公益活动

专家生涯

“专家”一词在我的脑海里是很遥远的概念,有一把年纪的才算专家,不知什么时候我也被冠以了“防水专家”的头衔。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阅历都写在了脸上,慢慢地觉得自己也有点像老专家的模样了,好在“专家”不用考试,哪个组织机构认为你是专家,那就算专家了。
这一二十年来,我先后被10多个防水社团组织聘为专家委员。

一路走来,我在技术上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与老一辈专家分不开,李承刚教授、叶林标教授、项桦太教授、张玉玲教授、朱祖熹教授、张道真教授、高延继高工等前辈在诸多方面给予了指点和帮助。
在事业上,我也得到了朱冬青教授、曲慧教授、瞿培华教授、徐建月社长、霍瑞琴教授、冀文政大校、张勇博士、朱志远教授等领导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借此机会,一并表达我发自内心的感谢!

与叶林标教授在广东考察

与项桦太教授在北京奥体中心考察

不知是做了专家才那么忙,还是技术工作干多了就成了专家,总归每年与防水相关的规范编制、学术活动、标准评审、培训讲课、论文审稿等,接踵而来,忙忙碌碌没得停。
2023年全年讲课约有50多次,觉得整个人总在被推着快跑,有时累得快趴下了,还好身体还能应付得上。
做了专家反而不能随便写文章了,没有一定水准的文章怕被人笑话,因而还需要更加努力向前。
细细想来,还是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在学术上要从更高视角看问题,要更系统性地研究防水理论和技术,多写点学术水平高的文章,才不愧为“专家”。

我的“防水人生”估计不会再有什么新的创业了,但防水学术将会伴随往后余生。
企业经营是维持生计的根本,钻研防水技术是我这辈子最大的爱好。

(收稿日期:2024-02-25;编辑:庞正其)

本文同时刊登在6月25日出版的《中国建筑防水》2024年第6期↓↓

欲知更多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链接」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