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系的学生都是怎么学会制作建筑模型的

今天说三种建筑模型的思考与奇技淫巧;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建筑系常规做模型的方法弱爆了....

制造细节真实性

大部分的模型都是通过摄影来展示,如果反过来想可不可以:为了制造以假乱真场景照片为目的而做的模型?这一招对于建筑类专业的模型制作+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对于学电影美术设计+的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很多电影中的场景都是以假乱真的手工模型,其奥秘就是不断的添加细节。

建筑系的学生都是怎么学会制作建筑模型的 范文模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电影《老炮儿》中的场景模型

德国摄影师Thomas Demand的作品在仿造现实与极致逼真之间取得了令人不安的平衡。
出生于1964年的Demand公司最初是一名雕塑家。

1993年他改变了方向,从此以后他的唯一目的就是拍摄这些建筑空间与“故事”,他对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手工摹仿是按照真实形象仿造的。

(以下图片均为模型,尺度均小于1:15)

Financial Times Paper, scissors, camera: the art of Thomas Demand

The art of Thomas Demand

一旦它们被拍摄下来,这些模型就会被销毁。
图像成为了唯一真实的存在

Thomas Demand最近开始制作35毫米的电影,让他的静态电影图像动起来。
将工艺和概念并重地结合起来,将摄影这一媒介推向未知的前沿。
他的独创性使他被认为是他那一代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

The art of Thomas Demand

这张图片可以看得出来他模型的真实尺度,差不多就是一张桌子的大小:

Caruso St John, Helene Binet and Thomas Demand collaborate on show

设计场景,安排使用方式

我记得之前苏黎世理工ETH和哈佛GSD都有个studio是专门细致研究居住建筑的,特别是小住宅。
因为尺度不大,而且需要深挖内部空间与家具(软装)之间的联系。
所有学生的模型都必须把家具给建出来,就连床上的被子枕头(摆位朝向)都要做到淋漓尽致。

©Ruichao GSD

当时听了觉得很不屑,心想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就跟雕花一眼,大部分工作都是重复性熬时间的,就算做得再逼真又如何?但是看到成果还是被深度和真实性给打动了。

©Ruichao GSD

从建筑教育角度讲,设计一个居住类建筑是安排一种生活方式。
但是我们太多时候把精力放在宏大叙事,城市系统,建筑表皮上,也逐渐开始忘记真正被使用的那些场景。

©Ruichao GSD

除了场景还有材质与结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制作的模型都是概念化的白模。
以至于到了最后需要临时思考使用什么材质;

Elaboration of Lining

材质与空间尺度又是息息相关,有很多临时决定五颜六色不禁推敲的建筑被诟病“具象放大”。
所以,如果可以在模型中适当的模拟材质(即便是贴图)也会对设计本身有很大促进作用。

ETH Zürich - Prof. A. Caruso

Serlachius Museum Gösta, DRDH Architects

Atelier Abraha Achermann

寻找正确的工具与材料

大部分建筑系的学生做模型做不好,是因为尝试的还不够多。
一般情况下,建筑系使用的材料仅限卡纸,玻璃片,软木片,雪弗板+,高密度泡沫,浇水,刻刀。
基本就这几样 ..….. 能用激光切割和3D打印的已经是高端玩家了。

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ale

这种思考方式很大程度上,在未来的建造项目中限制着建筑师。
好像大家也就管用玻璃幕墙、涂料、干挂石材、清水混凝土、夯土墙、垒砖 ..…

如果想要做出来一点不一样的东西,破圈还是很必要的。
不妨跑道电影美术系或者雕塑系看看那里的学生是用什么材料或者工具在做一个三维的物体?他们是用什么工艺来完成这种型态的?

最后,放几张我当年的模型制作过程照片:

整体的制作过程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寻思着搞个地下室或者车库专门做工作坊。

©李乐贤

模具造型和层压技术基本逻辑

©李乐贤

©李乐贤

用数控车床磨出来的外壳模具

锡箔和蜡用来脱模

外壳脱模:玻璃钢树脂复合材料

打磨喷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