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 “一圈两场三改”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状元两场街区改造小区)

多又多农贸市场成立于2007年,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环南巷,市场内有100余户经营户,涉及10余种业态。
实施改造前,该农贸市场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排水不畅、灯光昏暗,脏乱差的内部环境给经营户和顾客都带来了诸多不便。

赵松摄。

2021年3月,南明区从室内装修、设施设备、环境卫生等方面入手,对多又多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经过3个月的施工改造,该农贸市场变得宽敞整洁、功能分区一目了然,蔬菜、肉食、干货等摊位设置有序,基础配套完善,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市民从此享受到了良好的购物环境。

|南明区:  “一圈两场三改”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状元两场街区改造小区) 建筑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多又多农贸市场的前后变化得益于南明区深入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

“一圈两场三改”建设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既是民心工程,也是良心工程,更是干部作风工程。
2021年以来,南明区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打造15分钟生活圈,建好停车场和农贸市场“两场”,加快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改造“三改”工作,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工作。

截至目前,南明区已建设完成18个生活圈,正在建设9个生活圈;提质改造农超市场32个,新建停车场15个,新增停车位10203个;完成棚户区改造34268户、老旧小区改造36588户、背街小巷改造202条。

坚持规划引领 重视全局统筹

“坚持规划引领,重视全局统筹”是南明区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工作的亮点所在。

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工作中,南明区坚持以规划设计为引领推进老城改造、以文脉挖掘为灵魂推进城市更新、以产业经营为基础推进多改融合——

以规划设计为引领推进老城改造。
聚焦南云老城核心打造和规划导则要求,以“一河一道两片”为重点,围绕甲秀楼周边、沙冲路沿线两处存量棚户区、老旧小区、城中村集中区域,划定城市更新单元,推进城垣步道、贯城河等项目建设,串联书院文化等历史节点,集中连片打造文旅商数融合的城市更新特色示范区,确保规划措施可操作、项目可落地、计划可实施。

以文脉挖掘为灵魂推进城市更新。
深挖阳明文化、张之洞文化、曹状元文化等传统文脉,结合“四改”推进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将文保遗迹、历史人物的文化精髓,融入到项目打造的业态主题、风貌设计中,通过“三区融合”(街区商业引领、社区主客共荣、景区文化挖掘),强化“四感营造”(时间交错感、生活代入感、文化认同感、空间异地感),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日经济与夜经济、景点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文化有根、产业有承、建筑有魂。

以产业经营为基础推进多改融合。
以商业运营为切入点,围绕甲秀楼片区、城垣步道沿线、贯城河沿线,向周边辐射实施多改合一,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位。
目前正依托成都锦绣集团、景域驴妈妈集团等专业团队,通过拆除重建、收购、租赁等形式整合空间资源,统一进行规划布局和业态改造,运用现代数字科技、文化体验新消费等手段,打造集品鉴、销售、文化、跨界、创享、孵化、艺术、文创多位一体的产业街区。

倾听群众心声 擦亮“民生底色”

“去年,我们小区的居民提议改造农贸市场,没想到提建议后,政府真的对我们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
”南明区居民王宏说。

“能不能给我们小区建个停车场。
”“希望能改造一下我们小区的菜场,太脏乱差了。
”“能不能给我们小区安装一些健身设施。
”“能不能提升一下我们小区的绿化率。
”“能不能整治一下我们小区的‘空中蜘蛛网’,安全隐患太大了。
”……在“一圈两场三改”建设推进过程中,南明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围绕项目建设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入户调查、座谈征求、线上问卷、投票公示等方式,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充分收集民需、吸纳民意、汇集民智,按照完整居住社区“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不断提升规划建设的指向性、精准性,力求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好。

此外,为抓好“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南明区还通过压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总体抓,区政府分管领导专职抓,相关区直部门和属地乡办具体抓,工作指挥部一线抓,具体人员现场抓”五级责任,按照条块联动、分工协作、现场办公原则,通过明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一张倒排工期表,确保层层有任务、事事有人管、人人抓落实。
将“一圈两场三改”纳入作风整肃,严格执行周调度、季督查、年考核,不定期开展督查暗访,紧盯意见征求、项目进度、资金到位、责任落实等强化督促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目标进度的严肃追责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通过不懈努力,南明区‘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南明区“一圈两场三改”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安超说,接下来,南明区将从几个方面全力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建设,努力让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坚持“留、改、拆”相结合,全面梳理全区城市更新项目,做好片区城市规划、产业规划、资金规划;按照片区规划工作思路,突出市场衔接,细化落地方案,精准招商引资,积极引入实力企业推进连片开发,通过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充分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和党员“头雁效应”,组建以街道、居委会为主体,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公共户单位等多方参与的行动机制,建立落实民情恳谈会、党群议事会、小区事务协调会、重大事项听证会、民生工作评议会制度,引导实施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提升治理效能。

典型案例——

曹状元街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状元故里、文脉悠长,南横烟火、十里飘香,护国名将、百世流芳。

走进曹状元街区,以清朝武状元曹维城故事为核心的元素处处可见。

在曹状元街的三个文化体验场景里,状元雅集的序厅、武魁殿、奋博堂、魁首殿、一支堂、墨宝轩、及第斋、状元阁、文川武乡集9个展厅,分别呈现不同的状元知识文化和状元文创产品。
在武状元坊,游览骑楼、状元堂、甲等阁,能够详细地了解武状元曹维城家世渊源,成才经历,生平功绩等相关内容,欣赏从唐代王维到清代翁同龢十四位状元的留存精品字画。
在状元楼,可以欣赏到这座建筑的贵州非遗元素,也可以体验古代的“科举宴请”的相关状元文化。

曹状元街区是南明区落实省委“一群三带”和市委“一核三心多组团”发展战略决策、构建“一河一道两片”城市文脉体系的重要部分,是推进甲秀翠微片区改造提升、聚力打造“省会核心、筑城客厅”的具体实践,也是南明集中连片打造城市更新特色示范区的重要一环。

曹状元街区属于城市更新项目,是南明区深入推进“一圈两场三改”工作的生动实践,项目位于南明河甲秀楼以北方向,地处南明区中心核心区域,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建设。
该项目坚持“留、改、拆、建”并举,结合群众改造意愿诉求,以文脉挖掘为魂,片区改造、单元联动、“四改”融合的思路确定改造方案。
项目主要涉及城镇老旧小区、特色街区打造以及重点文保修缮。

曹状元街区改造内容包含约14万平方米17个老旧院落的改造提升及曹状元街、南横街、下护国路三条特色街区打造等,在传承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街区实现功能转换、产业转型、活力提升,打造为集状元文化、历史文化、美食文化等为一体的文化休闲、创意、体验展示地。

作为老贵阳城“九门四阁”之一的大南门核心区域,曹状元街区既镌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奋斗的贵阳人对贵阳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贵阳人对过往的怀念和对街巷的寻味。

在这里,既能体验曹状元街“一门三进士,御赐状元郎”的厚重历史,也能坐享南横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的市井风光,更能体会护国路“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荡气回肠。

“在曹状元街区,可以感悟状元文化、历史文化,也可以感悟美食文化。
”参观完曹状元街区后,贵阳市民感叹说。

“浮生有闲赴贵阳,当得一日状元郎。
”逛完曹状元街区后,广东市民姜婷感触说,曹状元街区不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极具特色的各种美食。
既有颜值又有气质。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人气十足,曹状元街区累计接待游客25.7万人次,销售额约为968万元,成为贵阳旅游热门打卡地。

曹状元街区一期目前共有200余家商户,南明区采取新招一批、保留一批、提升一批、挖潜一批的运营管理策略,共提升35个品牌、36个商铺,目前新引进7个品牌、7个商铺。
“曹状元街区蕴藏了‘一门三进士,御赐状元郎’的厚重历史,与相毗邻的护国路、南横街、富水路、中华路、文昌路等共同组成了一个传统历史人文展示区,有力彰显了贵阳‘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既承接过去人文荟萃的底蕴、也致力于构建新时代南明人的精神家园。
”贵阳南明城市运营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邓翱骏说,接下来,南明区将紧紧围绕“投、融、建、管、运”一体化做好整体街区的常态化管理工作,确保项目不仅仅只是建成美,更是将持续保持项目外在品质及内在秩序。
同时,将吸取青云路步行街运营的经验,以更高的品质和标准将其着力打造为南明文旅商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特色街区展示地、颜值气质兼具的网红打卡地。

群众心声——

南明区国际城小区居民张力:家园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

“老李,今天没去健身啊!
”“老刘,最近打算去哪里旅游啊。
”……11月9日,见到张力时,他正在小区里悠闲自在地散步。
遇到熟人时,他主动礼貌的和别人打招呼、拉家常。

张力是南明区太慈桥的国际城小区的居民,也是一名退休职工。

国际城小区地处太慈桥车水路,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配套完善,居住人口30000余人,日常生活中,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小区群众购物、就医、上学、文体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在我们小区,不仅有托幼机构、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居民的子女上学很方便。
”张力告诉,在15分钟时间内,孩子们都可以步行到学校上课,很是便利。

人脸通行、房源认证、一键开门、线上网购、生活采买、邻里互动……智慧化是国际城小区的“靓丽标签”。
为加强社区治理,国际城小区专门打造了“美好家+APP”平台,为小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让群众享受“指尖上的便利”。

让张力自豪的还有小区去年建成的光和业主食堂和开通的“微公交”。
光和业主食堂针对社区内不方便或不想做饭的老年人、打工者等人群,以低于市场的惠民价格提供就餐服务。
“微公交”从水岸广场出发,途经学校、铁建医养中心、业主食堂等地,在线路走向上形成一个“包围圈”,串联起了一站式居民生活服务圈,实现优质生活“零距离”。

“‘一圈两场三改’,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
”张力说,“一圈两场三改”给群众带来了实惠,随着该工作的深入推进,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必将不断提升。

手记——

做优长板补齐短板

养老机构、托育机构、健身中心、智能书店……漫步南明区大街小巷,一个个配套设施让感受到“一圈两场三改”建设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在“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中,南明区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要素,通过不断做优长板、补齐短板,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不断提升“圈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辖区群众充分享受便捷的生活服务。

养老进社区、中医药进社区、托育进社区、家政进社区、文体进社区……具体实践中,南明区还依托“一圈两场三改”成果,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方式,统筹推动“五进”社区,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一件件民生项目逐一落地,南明街头巷尾悄悄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新变化,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在逐步增强。

贵州日报天眼 高艳飞

编辑 罗昌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胡丽华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