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望的车内大屏幕会不会是这个样子(屏幕会不会大屏幕车内期望)

面板芯片化

面板是屏幕中最为重要、且占据成本最高的一个部件。

目前面板主流基于LCD显示屏,一般以LED为背光灯源,通过电压使导电玻璃间的液晶分子扭曲偏转,控制光源透射或遮蔽,产生明暗,再配上彩色滤光片,将彩色影像显示出来。

由于液晶层无法完全闭合,LCD无法显示真正黑色,对比度(白色与黑色的比值)不够,也会产生拖影现象。

你期望的车内大屏幕会不会是这个样子(屏幕会不会大屏幕车内期望)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而OLED不需要背光光源,通过有机材料涂层和玻璃基板,当有电流通过时,有机材料就会发光,因此省去了液晶层和背光层,屏幕可以实现大角度弯折;OLED也可以单独点亮,可以省电,且响应时间更快。

按照驱动方式,OLED又分为主动驱动的AMOLED和被动的PMOLED;但OLED的有机属性,导致其寿命较差,存在烧屏问题,加上成本较高,或许比较适用于小屏幕。

回到LCD路线,通过缩小单个背光灯源的尺寸,成为Mini LED,将屏幕划分为上百个独立的调光区域,让一个光源只负责几百个甚至更少的像素量,这样就能间接提高对比度,也能实现分区调光。

进一步来说,当LED足够小,达到肉眼难以分辨等级,其尺寸足以作为单个像素存在,成为Micro LED,就能够与OLED屏幕媲美;可以直接将R、G、B三原色的芯片拼成一个像素点,变成“一个像素”,也可以省去滤光层和液晶层。

此外,在传统LCD中加入量子点增强膜,可以衍生出QLED产品,由于是无机材料,QLED不易留下影像残影还可以实现超高亮度,其单个像素不会衰弱得那么快。

同样的道理,将AMOLED中有机材料改为无机材料,就可以成为AMQLED。

AMQLED是透过给量子点压加电流,使其自发光制造颜色,不需要依靠外部的光能来提供能量,因此色彩可以显示得更加纯净,或者会成为最终产品。

总体来看,面板技术发展核心在于光源,无论是LCD需要背光还是OLED自发光,光源逐步朝着芯片化、小型化、精细控制的方向发展,使得整体屏幕满足轻薄、异型、无边框发展。

屏幕车规级要求

屏幕虽然很常见,但是需要满足车规级要求。

在25度常温、85度高温、-40度低温下进行高电压、低电压的测试;在湿热环境下25度-65度,湿度90%,正常工作十天;在温度65度,湿度85%,正常运行1000h (42天);在75度、-30度长时间工作耐久等。

此外,还需要模拟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和急加减速,正常运行情况下加载25g,z在不通电状态下加载100g冲击。

车规级屏幕主要的评价指标包括,可视面积(可视范围)、点距(像素的长度)、可视角度(广角大小)、色彩度(RGB)、信号响应时间(反应速度)、对比度(最大亮度值与最小亮度值的比值)、亮度(背光)的要求。

屏幕核心是HMI

屏幕的布置方式,是用户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进一步简化屏幕布置,高度集成;二是多屏幕的交互。
针对于多屏,又包括了双屏、三屏布置,以及贯穿一体屏幕,更加突出科技感、豪华感。

屏幕的布置需要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人单眼水平视角最大156度,双眼的水平视角最大可达188度,屏幕布局角度需要满足这个要求。

中控大屏触控操作和显示,依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其交互手势整体上与iPhone、iPad等主流移动端设备的交互手势保持一致。

用户对一个手眼合作活动的期望反馈时间是100毫秒,对一个因果关系(如单击一个按钮然后发生某事)的期望反馈时间是1秒,他们对任何反馈时间为5秒以上的事情都会觉得沮丧和困惑。

背后核心是HMI,包括了操作逻辑、UI方案、屏幕布置等等,HMI设计是造型、内饰设计第三大汽车设计方向。

无处不在的屏幕

屏幕逐步朝着多样化发展,除了AR-HUD,车顶天窗、车窗,以及座椅、方向盘、后视镜等都加入了屏幕设计。

从另外一个角度,针对于屏幕的操作也从实体按键转变为数字屏幕,隐藏更多操作按钮于屏幕之中。

整体上看,屏幕作为内饰的核心载体,木质材料、皮革、玻璃的混合应用,逐步与内饰融为一体,成为多模态交互的一部。

语音、触觉、嗅觉、视觉、手势、体感等,结合场景,进行相互配合,满足体验需求,最终的原则是接近人与人之间交互。

汽车人参考小结

多屏化和大屏化正在成为智能座舱的一个主要特征,分辨率越来越高,可视角度越来越宽,厚度越来越薄,这些屏幕不仅可以满足智能座舱大尺寸、高分辨率,还可以在形态上做成曲面屏、全面屏来更好地融入车辆内饰整体设计,但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

屏幕本身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交互工具,本质是传感器,以感知人的行为并作出直观反馈为目的,除操控产品本身的功能外,也是车载操作系统最直观的体验产品和载体,如何打造差异化的设计语言,突出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满足用户的需求,或许是求生之道。

本文为汽车人参考的355篇原创文章,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推荐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