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共祝祖国好”特别报道④|守护假日美好 共享梦想荣光(快件面点派送假日分拣)

“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国庆长假,当我们享受着团聚的快乐,放飞着旅游的心情,可别忘了身边还有许许多多人在坚守岗位:重点建设工程的建筑工人,穿梭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景区饭店的服务人员,呵护秋粮丰收的农场工人……是他们的坚守和忙碌,保障生产生活正常运转,让我们享受着难得的假日时光。

岁月静好,总有人负重前行;举国同庆,多少人无私奉献。
一名名坚守者,就是一颗颗螺丝钉,为祖国强盛添砖加瓦,为人民生活保驾护航。
让我们礼赞这些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忘我工作、默默奉献,为我们守护金秋时节的假日美好,让我们共享神州大地的梦想荣光。

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项目经理杭俊:

“喜迎二十大 共祝祖国好”特别报道④|守护假日美好 共享梦想荣光(快件面点派送假日分拣)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坚守工地,是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

杭俊

早上6点开始绑钢筋,11点吃午饭后午休,下午1点再上岗,干到6点下班……国庆假日期间,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一期工程(医疗康复院区)一片繁忙,近500名施工人员坚守岗位,执行和平常一样的作息制度。

伫立工地向四面望去,左后方是恢弘壮丽的牛首山景区,左前方是青翠如黛的祖堂山,正前方是南京绕越高速的滚滚车流,周围美丽乡村、旅游小镇、山体湖泊星罗棋布,美不胜收。
谷里街道全域发展旅游和养生养老项目,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一期工程是这里的龙头项目,工程分为北区(医疗康复院区)和南区(中药制剂研发中心),由省中医院、省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建设,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华东)承建。
其中北区总建筑面积78480平方米,包括门诊医技楼、康复楼、病房楼等,设置床位500张。

48岁的王国江是工地上的钢筋工,从事建筑施工已有28年。
“干我们这一行除了过年,其他节假日基本都在工地上,很少回家。
”他一边熟稔地绑钢筋一边说,秋天是施工旺季,正是干工程的好季节,他一天能绑600公斤钢筋,和另外两个同伴合作,半天就绑了一条梁。

然而国庆假日前三天南京气温升高,10月2日最高达37摄氏度,建筑工人热出一身汗。
注意到,烈日下王国江的皮肤晒得黝黑,手上青筋暴露。
他说,现在早晚凉快,比夏天好多了。
今年夏天持续高温,钢筋晒得烫手,项目错峰施工,凌晨4点半就起来干活,干到上午9点休息,下午4点再干。

“坚守是我们献给祖国的最好礼物。
”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项目北区生产经理杭俊说。
从事建筑行业30余年的他同样习惯了“工地过节”。
“今年受疫情和高温天气影响,工期很紧张,如今在保证安全和质量前提下,我们要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每天一早,杭俊便戴上安全帽,套上反光背心,来到现场巡查,随时处置遇到的各种问题。

“国庆长假,我们都不放假,为的是保进度、保质量、保工期。
但公司没有忘记大家的辛劳,工会组织慰问,节后安排调休。
”杭俊告诉,省中医院牛首山分院项目是我省重大民生项目,计划于2023年竣工,一期工程建成后作为江苏省中医院分院,推动了南京市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服务江宁区及周边区域百姓,同时也带动牛首山景区和谷里新市镇的发展。
想到自己做的工程意义如此重大,他们干活就特别带劲,心里也特别充实。

从事建筑行业多年,王国江和杭俊都参与并见证了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市越美越宜居,也切身感受到建筑施工环境越来越好。
“开启新征程,希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期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杭俊说,他会带着积累的经验、学到的本领,把美好的期盼变为前行的动力,在岗位上奋发有为,和建筑从业者一起用双手与汗水,把城市建设得更美丽。

南京邮政快递小哥吴呈云:

每天2万步,忙且快乐着

吴呈云

晴热天气对快递员来说同样是考验,国庆假日期间,南京邮政白龙江营业投递部吴呈云整天“奔跑在路上”,忙且快乐着。

早晨7点,营投部的第一趟快件班车到达,在岗等候的吴呈云和同事们上前卸下快件转运包,随即紧张分拣。
他将厚厚一大摞EMS快件放在工作台上,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个个快件被精准投到分类格档里。
分拣完这一批,又抱来一摞新的。
从7点到8点,他一直不停地分拣,和交谈时,眼睛也不离开快件。

第一次分拣,把全部快件按派送区域分配,接下来,他还要和小团队对所负责区域快件进行二次分拣,件件分配到人。
两次分拣后,他终于抱回自己当天要派送的快件,用PDA扫描器逐个扫描。
“只有完成这一步,客户才知道自己的快件被分配给哪位快递员。
”吴呈云说。

做完这些准备,吴呈云骑上箱式快递车,开始一天的首次快件派送。
他的派送范围是云龙山路4个楼宇、7栋楼。
这次派送是一天中任务最重的,有100多个快件、10多个包裹。
快件班车每天往营投部送4次,吴呈云也要将分拣、派送这些流程重复4遍,他负责派送的7栋楼,也要用双脚从上到下跑4次。

随吴呈云来到他派送的第一站:天盛大厦。
进入电梯,吴呈云按下19F,这是他此次派送的最高楼层,先到最高楼层,再一层层往下跑,这是可以加快派送速度的小技巧。
电梯里,两名姑娘熟络地和他打招呼,他一边回应一边快速抽出怀抱中的快件,一个个报收件人姓名,听到熟悉的同事名字,两名姑娘伸手接了过来,代为送达。
这样电梯到19楼时,这层楼的一半快件已被他分配完。

“这家公司我派送5年了,跟她们很熟了。
”吴呈云说。
这种“熟悉”其实包含着彼此的信任。
他进入该公司后,在一个个开放式格子间中穿梭,直接将快件送到对方工位上。
服务多年,这家公司将揽收快件业务也交给了他。
揽收快件提成高,是快递员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
他能拿到客户的揽收业务,代表着客户对他和邮政的认可。

“我们邮政EMS特快专递和普通快递不一样,要求电话联系、必须送货上门,不可以放快递驿站。
”这种严格的要求考验着快递员的素质和体力,吴呈云平均每天送200多个快件,全是这样用脚跑出来的。

跟着他跑完这一栋楼,双脚已有些酸,他依然脚步轻快。
这样的“跑楼”,他这一天还要跑20多次。
每天手机上的微信运动不低于2万步,这是和吴呈云一样的每一个快递小哥的日常。

节假日不休息,是快递员这份工作的特殊性所在,吴呈云说他已经习惯:“你看,我派送的这些公司的员工,也在加班,而且越是节假日,他们的快件越多。
大家都在努力工作,都是为了幸福生活而打拼着。

吴呈云今年34岁,正值年富力强,他热爱这份工作。
辛勤的汗水带来稳定的收入,让他在南京站稳脚跟,妻子、儿子也随他从句容来到南京生活。
如今,他已经当上团队长,拿到公司初级工证书,下一步考中级工。
吴呈云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扬州扬城一味餐饮面点师王猛:

一双巧手,把四季本味“揉”进面团

王猛

“扬州好,茶社客堪邀。
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
”世界美食之都扬州,早茶远近闻名:三丁包、翡翠烧卖、虾仁蒸饺……早茶中的各式面点正出自王猛和他的同行之手。
国庆旅游黄金周,王猛更忙了。

王猛是扬城一味餐饮面点总厨,45岁的他,从事面点制作已有25年。
面点在淮扬菜中地位举足轻重,既是早茶的“主角”,在正餐也“不能缺席”。
起得早,走得晚,是面点师的常态,这个国庆假期,王猛只休息1天,其余6天,都是早晨5点30分到岗,包好、蒸制当天早茶的点心,下午4点30分继续上岗,制作晚餐里的点心。

国庆假日前后,王猛“上新”秋季菜单。
“秋风起,蟹脚痒,秋天是吃螃蟹的时节,这时候的螃蟹膏黄肉美,我们从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采购大闸蟹,制作蟹黄小笼包,在早市上供应。
”王猛说,蟹黄小笼包的精髓在于馅料制作,先用猪筒子骨熬煮高汤,结成“皮冻”后搅碎,再与新鲜的蟹黄、蟹肉拌在一起形成馅心,游客大快朵颐,仅扬城一味趣园茶社门店一天早上,就卖出600个蟹黄汤包。

在王猛看来,面点的“创新”不亚于传统菜肴。
把四季本味“揉”进面团,让面点体现时节变化,是王猛和同事一直追求的。
“秋季也是果实丰收的季节,扬州水系众多,盛产莲藕,因此除了蟹黄小笼包,我们还推出藕粉汤圆;春天是荠菜采摘的黄金期,荠菜汤圆、翡翠烧卖都值得一吃。

“时尚”就是“轮回”,经典即是永恒。
“老点新作”,也是王猛和同事的创新技巧。
油条、糍粑、萝卜端子、金刚麒、京果粉……这些广泛出现在江淮地区百姓餐桌上的小吃、茶食,如今王猛也能熟练掌握,并且加入新式做法,“过去的‘路边小吃’端上早茶餐桌,很容易勾起食客的回忆,是我们的一大卖点。

作为公司面点总厨,王猛还要操心面点技能传承和人才队伍培养。
“烹饪专业里分红案和白案,面点属于白案,在人们眼中始终是‘配角’,不少烹饪专业的学生也因红案就业门路更广而轻视白案,但想把面点做好,不容易。
”王猛举例,扬州早茶中一道“阳春面”,看似一碗“酱油汤面”,实际上需要虾籽、猪油、蒜泥、胡椒的科学配比,才能最大程度激发面汤的咸鲜口味。
再如做好烧卖需“回笼复蒸”。
“我们业内有句话叫‘出笼的包子,回笼的烧卖’,烧卖要先蒸熟放凉后入笼复蒸,这样才更入味。
”王猛说,扬州现在是世界美食之都,游客来扬州必打卡淮扬早茶,面点师需求量很大,希望能有更多的烹饪人才走进白案世界,钻研面点制作。

最近,王猛还在做一件事,就是完善公司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
公司有十几家门店,趣园茶社、扬州宴都是当地知名餐饮品牌。
如何保证每家门店出品质量稳定?王猛一直在思考。
“我们每周召开一次质量分析会,专项梳理问题。
”王猛说,餐饮的口味判断人各有别,并不能用简单的数字系统进行品控,他们在这方面也在探索新的管理路径。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家庭农场主杨长根:

全程机械化,让我们成了农业工人

杨长根

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
国庆假日期间,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句容河两岸万亩水稻田一眼望不到头,和平社区杨长根家庭农场最近被评为江苏“百佳家庭农场”,其农场主杨长根看着已经秀齐的水稻田一脸喜悦地说,今年夏天虽遭遇高温天气,但湖熟圩区灌溉保水得力,各项农机装备精耕细作,水稻抽穗、扬花、灌浆一步不落,又是一个丰收年。

虽然眼下田间作业少了,可水稻正处灌浆结实期,杨长根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
“湿长苗,旱长根。
灌浆期间水稻开始结实,稻穗一天比一天沉,既要把根长好,防止后期倒伏,又要保证水肥,保障营养输送,所以灌水要把握好。
”杨长根跟聊起“农经”,从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都属灌浆期,田间要打“跑马水”,一遍水打过去刚好淹过稻根,田里不能干,水也不能深。
说完,他从田里抓起一把土捏成团,“就是这个效果,既保根,又长穗!

在稻田里、鱼塘边,还架起一杆杆摄像头,连接到农场的中控室,这是杨长根新上马的“智慧农业”项目,总投资100多万元,财政补了一半。
“有了这套智能系统,水田鱼塘就可以在线检测、精准健康养殖了。
”杨长根说,在他“稻虾共作”的水田和鱼塘里,溶解氧、pH值等指标动态监测,缺氧时增氧设备自动启动,水肥、溶解氧临近超标也会自动报警。

让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大大提高了家庭农场的生产效率。
如今杨长根1100亩水稻田、50亩鱼塘只雇了3名农业工人。
在他的稻米加工车间里,9台烘干设备一字排开,有两三层楼高。
“烘干设备3台进口、6台国产,都已实现智能化烘干;使用大疆无人植保机,打药只要按按键就完成了……”杨长根深有感触地说,“数字化+机械化”让家庭农场规模,从过去的“数百亩级”跃升到“千亩级”,如今他的稻麦烘干仓储能力已达126吨,大米精加工每小时1.5吨,服务周边种粮大户3000多亩田地。

数字农业还为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开辟新通道。
在杨长根千亩水稻种植基地,一排摄像头对着一块10余亩的“袖珍稻田”,田边竖着一溜匾牌,上书“我在江宁有块田”。
杨长根介绍,这块田面积14亩,是南京城里140户居民认种的“自留地”,每户1分地,居民通过手机电脑远程“种田”,施肥、除草、打药、收割全程在线监控,不仅满足他们种田的愿望,稻米品质也让他们更加放心,秋后碾出新米卖15元/500克。

家庭农场机械化、数字化装备,离不开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杨长根算了一笔账,价值千万元的农机设备,各项补贴三四百万元,贴息贷款300万元,每年利息只有十几万元。
机械设备不但让农场主轻松种田,还大大提高产出效益。
以水稻来说,每亩卖稻1500多元,加工成大米能卖2500元,加上种粮各项补贴,扣除成本后,每亩净收益七八百元。

“我们这代农民,赶上农业发展的好时候。
”杨长根说,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让家庭农场蓬勃发展,让从业者成为农业工人。

新华日报·交汇点 白雪 刘霞 金亦炜 顾巍钟 通讯员 王露 丁倩

编辑: 丁叮

本文来自【交汇点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