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可远?行走在80年光影里的西安车辆厂!(车辆厂乡愁年光中秋行走)

王世梅 / 2017年9月16日

那一天,在西安车辆厂文化活动中心门前的几棵老松树下,我碰到了多年在外、也是花甲之年的老邻居徐瑞民,他凝视这几棵松树已经好半天了。
我迎上去,寒暄几句后,他带着忧伤说,很久未回来了,父母当年总坐在这几棵树下乘凉,所以他想来看一看。

寥寥几句话,勾起了我的感慨:看不见山,望不到水,但只要从小在这个工厂生活区生活过,长大后不管到哪里闯荡,不论出去多久,照样有乡愁啊。
乡愁何处寻?青松留荫处。

乡愁可远?行走在80年光影里的西安车辆厂!(车辆厂乡愁年光中秋行走)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乡愁,就是伴随自己成长的经历,是安祥的,温暖、柔软、让自己感恩的回忆。
你在外求取功名也好;留在这里接班做个蓝领工人也罢,这里就是你的圆心,你出门了有牵挂,回到这里有父母嘘寒问暖,吃得香睡得着,这里便为你储存下了乡愁,不必分城里乡下。

又一天,参加我一位同学孙子的满月宴,同学的父母高堂在座,老少四代聚在一起,满桌洋溢着幸福。
其实这种三代职工、四世同堂的场景,在这座80年历史的老厂区里很平常。
他们当中的第二代、第三代,也有愿意出去闯荡的,但大多数人还是留在这里,做普通员工,过平淡日子,收入未必高,生活却安逸,年复一年,岁月静好。
听在这个工厂管理部门工作的好友讲,像西安车辆厂这样一个工厂带起一个小社会,运行了80年并且仍然平稳发展的企业,在西安已经很少见了。
我感慨,天上的鸟,地上的人,总得有落脚休憩的地方,有这样的家,虽非华丽富裕,却安定踏实,挺好。

实际上,无论远行者还是居家者,每个人都离不开一种温馨的生活向心力。
它从不在乎你是否成龙成凤,它为每个人提供温馨的港湾,让你的身心在这里都安宁妥帖。
从这一点来说,车辆厂的人们形成了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深厚底蕴,活出了本源,活出了真诚。
中国乃至世界,大多数普通家庭,不就是追求这样一种安定祥和吗?

我当年迫于生活压力,16岁就退学外出打工,虽职业几经变化,但工作地始终未远离,大家小家亦在车辆厂扎根,临退休时索性彻底回到这里。
我觉得这里不但有过平淡日子所需的社区配套,更重要的是有人气,有不出五步便能碰到的笑脸乡音。

回来了,放松了,闲暇中我也爱四处转转,发现伴随我们度过几十年光阴的一些景致尚在,于是随手拍下几处,还委托亲友拍了两幅工厂内部曾经记忆深刻的地方。
我把照片整理一下,连同我这篇小文一同发出,权当寄托我的乡愁吧。

苏东坡曾经有一句诗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何以安心?我曾在此快乐成长,长辈在此安享晚年,今后亲朋还将在此相伴走过。
这便是我可依仗的大树荫凉,更是我的安心之处。

【这就是西安车辆厂文化活动中心门前的松树。
树龄当在三四十年了吧】

【工厂文化活动中心,过去曾是5分钱一张电影票的工厂俱乐部。
记忆深的是改革开放初买凌晨三点多的票看印度电影《流浪者》】

【这里的肉夹馍不但好吃,关键还有怀旧意味】

【工厂内的移车台。
几千人在这里开批斗会应该是近50年前的事了,虽然当时我才十来岁,也随同学集体进厂开会凑热闹,所以对这里印象极深。
半个世纪过去,大模样没变,曾经的高音喇叭口号声如在耳旁】

【我家大连楼老宅下的小房。
1976年闹地震时,楼上人把这里当成临时避险场所】

【这条路是我五十年前上铁一小学每天必走的,工厂老澡堂就在路西边】

【东工地小卖铺旧貌不改,我记事时就在,该有六十年了吧】

【店内货品摆设的质朴怀旧】

【三桥老街的中药铺,执拗地希望以此方式让你记住它】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