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谁来保护?(新能源质保新势力汽车造车)

上海交通广播《汽车世界》节目上周接到多位爱驰车主来电反映爱驰官方APP多个板块内容被清空或显示网络未连接,导致多媒体功能离线,车辆保养和售后维修也无法保障。
车辆还在质保期内,车企却失联了。
曾经的“造车新势力”如今变成了“跑路急先锋”,消费者权益谁来维护。
请听发布:

爱驰车主王先生最近很是焦虑,因为他于2020年12月购买的新车上个月接连出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5月6号开始,先是充电桩离线,就是不能远远程控制和时间预约。
然后第2天就开始APP里面的各项功能就是暂停使用了,远程就是远程的车辆控制关车窗呀,授权启动呀开车门解锁车锁车呀,天窗呀这些控制功能都没有了,包括涉及互联网功能都停掉了。

消费者权益谁来保护?(新能源质保新势力汽车造车)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除了多媒体功能接二连三关上大门,车主们更担心的是车辆的行驶安全,还有售后维修还靠不靠谱。

【车主:不敢碰。
万一伤到里面的三电产生的维修的费用。
新能源这个车子的费用都是天价的维修费,保险有可能费用也比较高。

很多车主手上还有一份爱驰汽车整车终身质保服务协议,当初花了近7千元专门买的,为的就是多一份保障。
细看这份协议,上海市消保委公益律师马涛认为:

【这个协议本身还是有一定问题,没有对经销商不提供这个质保服务有什么违约的责任问题,它是没有提到的。
仅仅说我要对你进行质保,但是如果不履行呢?协议本身对我们消费者来讲是一个重大的不保护的一个情况。
一旦出厂家出现了问题。
你这份质保协议就没有用。

拨打爱驰官方客服热线但一直无人接听。
同时走访了一些新能源车经销商发现,类似这样宣称的“终身质保”几乎是小众品牌新能源汽车的标配,还不仅仅是爱驰一家。

【我们现在就是正推行一个活动叫首任车主3电终身质保您的这个电池、电机、控制器总承是属于终身质保的是不需要担心的。
就是为您就是带来一个后期电池无忧。

【全国联保的。
就是您去任意一个城市,都可以做保养、维修都是可以的。
您不用担心,终身免费。

相比大品牌,小众新能源车在营销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鼓动买车者尽快下单。

【一上市就只做电车,它一心研发新能源,一心有有要做好汽车,必须要把这个品牌做好做大的,大可放心。
因为其实我们保有客户还非常多。
还有一句就是广告语是入门机顶配,我们每个月有给客户赠送网络。

【我们这个销量都是还不错的呀,因为我们这个品牌的话新势力品牌嘛,因为我们设计各方面。
是比较新潮的,而且蛮多年轻人都挺喜欢一种比较好的体验。

营销说得天花乱坠,落地却是疑窦重重。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的投诉量大幅增长。
消费者的投诉主要聚焦在行驶中突然熄火、漏油、发动机异响、刹车失灵、电池模块损坏等汽车质量方面。
而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多达几十个品牌的新能源车市场正在经历一轮优胜劣汰的大调整。
过去两三年里,已经有多家造车新势力公司在市场上消失,包括曾经名噪一时的拜腾汽车、赛麟汽车等。
今年以来,威马汽车、天际汽车等企业先后停摆。
有财经媒体发布,爱驰汽车也遇到财务困难。
由于欠费,爱驰汽车内网服务器已停用,所以爱驰APP也无法刷新信息。
车企关门跑路,车主的权益该如何保障?马涛律师认为:

【商务部《汽车销售管理办法》第21条就规定汽车厂家停产以后他维持要保持10年的一个售后服务。
市场监管总局《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规定》提到了要保障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
可以去找到商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对这些车企,扣除相应10年内已经对外销售的汽车的相应的维修部分的这个金额,预防它一旦停产以后,购车人的权益不能够受到损害。

以互联网思维颠覆市场的造车新势力有许多新的打法,但基本的运营服务和对消费者的承诺不应是被颠覆的对象。

手记:《要支持造车新势力,更要保护汽车消费者》

造车新势力已经进入残酷的淘汰赛,据媒体发布,爱驰汽车陷入经营困境。
爱驰上海总部因欠缴租金,被所在园区物业停电警告,爱驰用户APP无法正常登陆使用,已经威胁到车主的行车安全。

大浪淘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
可是。
花了不少资金买来这些新能源车的车主们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法律界人士分析:如果企业资不抵债,无法维系运营可能进入破产重整阶段,若企业重整失败进入破产清算,此时企业显然无法履行终身质保等义务,应当退还消费者已经支付的终身质保费用,至于消费者在企业破产后其车辆的维修则可能需要消费者自行寻找具有维修能力的机构进行维修。
这就是说,新能源车企破产走路,遭殃的是车主的钱包,买了车却失去了服务与售后。
大多数造车新势力发布新车的时候都号称终身质保,结果车还没开两年品牌倒闭了,先不说维修保养和质保,许多造车新势力宣传的OTA升级功能可能都实现不了,真的配不上“新势力”这三个字。

近年来,造车新势力遇到的问题还真不少。
在消费者的质疑和同行们的冷嘲热讽中,造车新势力们把一次又一次的质量危机熬了过去。
一方面,为了生存,造车新势力“不计成本打服务牌”,宣称服务贯穿售前、售中、售后全周期;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售后服务供给明显不足,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目前没有固定的模式。
车企自建、合作或者独立第三方等路径都在探索过程中。

眼下在新能源车市场拼杀的品牌多达几十家,大部分汽车业分析师都认为,最后能一路拼杀活下来的不会超过10家。
接下来问题来了,如何保护好“不幸”选中了被淘汰品牌的车主利益。
这方面有个建议,监管部门不妨参考下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在这些车企的营业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维修基金列入专门账户,这样就能在汽车厂家破产离场后继续有资金对消费者提供后续服务。

新能源车企是经济新亮点。
对这些车企,既要给机会,又要做规矩,造车新势力要保护,消费者权益更要未雨绸缪考虑起来。
反过来说,让消费者放心,也就是对造车新势力最好的支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