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作八十年代后期,北京电力系统的专家来到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寻找一台清朝皇宫用的发电机。这时人们才知道辛集发电厂曾经用过一台和清朝慈禧太后有关、产自德国的发电机,并且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据说这台发电机是根据慈禧太后的懿旨订购的,在慈禧太后去世的第二年(1909年)运到中国。发电机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发电机容量为750千瓦,是中国当时最先进、功率比较大的发电设备。
这台发电机是怎么来到河北省辛集市(束鹿县)?又去向何方呢?为了弄清这台有历史意义的发电机的来龙去脉,我们查阅了相关的历史资料,并咨询了辛集发电厂的老职工。

在清朝后期,发电机就传入中国。慈禧太后见到这个新鲜的玩意如此神奇,非常喜欢。据记载发电机连买再送前前后后一共有不下6台和慈禧太后有关。如今在宁夏盐池县博物馆现存的一台发电机,就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英国人所赠送的那台美国产发电机。
1888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将发电设备和电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发电设备安装在仪銮殿西门墙外盔头作胡同北侧饽饽房。1888年12月14日,伴随着机房嗡嗡作响的发电声,仪銮殿的电灯照亮了北京城夜空,由此,北京城第一次出现电力照明。经李鸿章奏准,成立了专门的供电机构,即西苑电灯公所。
1890年,慈禧太后又命令海军衙门购买洋鬼子的机器,海军衙门共花销了一万两千两白银,清政府从德国购进1台蒸汽机带动的20马力(约15千瓦)的发电机组,并于次年安装在颐和园东南角的耶律楚材祠南侧,建立了颐和园电灯公所。
在甲午战争之后,清朝政府又筹集白银,这次白银的数量高达十二多万两。从德商荣华洋行购置发电机的整套设备,并恢复了在甲午战争中,被列强在西苑与颐和园中所破坏的电灯,以及发电机。
1907年12月26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著西苑电灯公所速即安设宁寿宫电灯,在紫禁城外采择房间,安置机器,务于年内备齐承差,钦此。”74岁的老太后着急在新年享受电灯。1908年初,电灯进入紫禁城的宁寿宫。
1908年3月,内务府“为备上用”而购买蒸汽机、发电机及电灯、轮车等,其中发电机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这是和慈禧太后有关的第6台发电机。11月慈禧去世。根据慈禧太后生前的旨意,这套发电设备被安排在距离东华门一步之遥的北池子大悲院内,清政府在紫禁城也安装上了电灯设备。清朝末年,这台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发电机及相关设备卖到了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04年,是北京最早的公用发电厂,在前门西城根建有一座小型发电厂,1906年发电并对外营业。这座小电厂虽然初期容量仅为300千瓦,但在购入德国西门子发电设备(也就是和慈禧太后有关的第6台发电机)后容量大增,到1912年装机容量为3035千瓦。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城根电厂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用电需求,华商电灯公司只好另选新址。 新厂始称石景山发电分厂,1921年10月首期竣工并发电,1922年正式向京城送电。同时,西城根电厂设备和德国西门子750千瓦发电机组陆续拆除迁往石景山分厂继续使用。石景山分厂后改为北京(平)发电所,解放后改称为北京石景山发电厂。
1945年10月9日,全国著名的皮毛集散中心、河北省有名的工商重镇、素有“直隶一集”之称的辛集从束鹿县析出,划为县级市。1947年春,辛集市在县政府街(今市政街)西头路北筹建电灯公司。电灯公司初期用一台25马力煤气机拖动一台45马力发电机,发电不正常。翌年8月,用一台45马力锅驼机拖动一台45马力发电机,开始了正常发电。1952年从峰峰煤矿调来一套蒸汽发电机组,发电设备容量为120千瓦,同年辛集电灯公司改名为辛集发电厂。1954年4月辛集并入束鹿县。1956年从辛村煤矿调来两套75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发电设备容量增至270千瓦。因发电设备简陋规模较小,最高年用电量不过36万千瓦时,供电范围只限于城区内,农业用电除辛集镇9个农业街道外,几乎没有农村用电,用电类别主要是生活照明和部分工业、手工业用电,其中生活照明用电占相当大的比重。
由于束鹿县电力供应严重不足,1956年辛集发电厂(南厂)在南华路路西开始筹建。1957年底河北省电力系统通过时任石景山发电厂党委书记李锡铭(河北省束鹿县新城人,官至副国级)同志的协调,从北京石景山发电厂调拨一台德国西门子制造的750千瓦发电机(也就是和慈禧太后有关的第6台发电机)和相关设备到辛集发电厂,命名为1号发电机组。司炉技术人员是从保定发电厂调来的,老司炉技工郝喜增是晚上坐火车来的,发电厂在铁路南,下车转了向,认为是路西,几十年也没有转过来,一直到去世。老特八级技工李子如负责修理汽轮机,叶片出了事,只有李师傅会修。
1958年2月,1号发电机组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投运,同时,原辛集发电厂停止发电,新发电厂与旧厂合并,归束鹿县领导。1959年9月美国制造的2号发电机组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建成投运,发电设备总容量达到1500千瓦。在当时,束鹿县的发电量已初具规模。
辛集发电厂的老职工们说,发电机由于年代久远,经常发生小故障,本厂的技术人员找不出原因,只好请石家庄的工程师来维修。工程师检查维修时不让外人看,关好门自己找原因,修好后才开门出来,收取高额的维修费。后来因为来维修的次数多了,工程师可能是觉得不好再这样意思收费了,就告诉了发电厂技术人员原因所在。发电机不工作时是因为和电刷连接的弹簧出了问题,以后出现同样的故障时只要用铁锤敲这个地方即可,由此可见技术的重要性。真可谓:“敲一下值1元,知道在那敲值999元”,后来这句形象的比喻在发电厂流传至今。
1975年辛集发电厂停止发电后,束鹿县用电绝大部分由大电网提供。为调整网络电压和提高电能质量,安装了一台电驱动北京重型电机厂生产的12000kw机组和发电厂停用的1号机组中德国西门子发电机的励磁机(机头)做为调相机使用,用于改善电网功率因数,维持电网电压水平,降低网络中的损耗。工程师吴毅凝,技术人员刘文良、王振生负责管理,还对60多年前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发电机质量赞不绝口。
1979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也就是和慈禧太后有关的第6台发电机)及相关设备由省电力系统调拨到了唐山市迁安县造纸厂,辛集发电厂的技术人员王振生随同前往安装。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原辛集发电厂的老职工提到德国西门子发电机仍念念不忘,称赞不已。
参考资料:《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志》、《辛集市志》等。
2022年7月22日于云涛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