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跟往年不同。受疫情影响,部分企业遇到供应链断链、国内和国际合作展会被迫搁浅等情况。福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通过观摩会、座谈会等供需互助活动,让辖区企业培养“链情”,在园区企业间实现内循环,把“家门口”的生意做起来。这一举措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一个刚落户半年的企业拿到大订单,离不开和园区‘邻居’的互相扶助。我们不再是一个没有帮手的‘孤胆英雄’。”侯友法坦言,管委精准“联姻”让企业摆脱疫情危机振翅高飞。
从1.0版本的“纾困解难”到2.0版本的“抱团发展”,再发展至现在3.0版本的“供需互助、协作发展、抱团竞争”,福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探索建立辖区内企业“联姻”新模式,促进辖区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变废为宝
废玻璃“变”再生资源
雨中,走进福山经济开发区江苏路2号烟台兴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厂区。伴随着铲车大铲挥动,地上如水晶般闪闪发亮的玻璃熟料装车后,即将被运往马路对面100米的长裕玻璃有限公司。谁能想到,废弃的酱油瓶、红酒瓶、啤酒瓶等玻璃瓶经过加工处理后就能变废为宝。“只要是跟玻璃相关的,我们都可以回收变‘宝’。”
侯友法带领来到生产车间,只见一条条废玻璃光学智能分选生产线如银龙飞舞,正将各地收集来的废玻璃进行分拣加工处置。
“废玻璃瓶运送过来以后通过初选、破碎、烘干、除金属、除有机物、光选等多个程序处理成玻璃熟料。整个生产车间内仅有10位工人。”侯友法介绍,各种颜色的瓶子打成碎玻璃后,人工没法分拣。这套自动化分拣线采用光学分拣技术,利用智能影像识别系统,对废玻璃智能筛选。
“这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一天处理800吨废玻璃,经过智能光选一次性分拣完毕。并且,我们生产的玻璃纯度高达99%以上,这也意味着玻璃生产企业用我们的玻璃熟料制作成品瓶罐的成功率高。”侯友法指着产品堆料区告诉,这是高精度白玻璃,是韩国一家化妆品企业专门定制的玻璃用料。
“存活下来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自力更生。企业计划年内订单达到2亿元。我们要树立品牌,做优做强,用最好的产品与企业强强联合,与省内平板玻璃厂完成合作。”谈起未来的计划,侯友法眼中有光:“我们企业要打造全品类废旧产品的回收,让废纸、废铁、废布等全部变废为宝,推动绿色低碳生产,成为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力量。”
双向奔赴
供应商当地化生产实现共赢
“废玻璃价值低,运费成本高。”侯友法望着生产基地说,占地40亩的厂区原来是废弃仓库,2021年7月,由福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后盘活该地块建起了厂房。
“我们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一家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建立了一条完整的废玻璃综合利用产业链,实现了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经营模式,目前在全国布局了11家废玻璃光学分选加工处置企业,在建13家,计划年内在全国布局30家。”侯友法坦言,烟台兴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上海燕龙基在山东半岛的重要布局之一,而位于福山区的烟台长裕玻璃是公司的大客户。
烟台兴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7月完成注册,在福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帮助下,三个月内办妥了所有的手续,今年春节后开始带料调试。
正当公司打算开足马力大干一场时,恰巧赶上上海疫情,负责调试设备的上海专家不能来到福山进行优化调试,企业一度停工停产。5月初上海疫情缓和后,福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第2天就拿出解决方案。上海专家飞抵烟台集中隔离,待隔离结束后,将工厂设备调试到生产的最佳状态。
能生产了又愁没订单。公司在福山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企业观摩会上再度与辖区内的长裕玻璃加强了解和信任,5月份双方签下1000万元的订单。
“正是因为有了长裕玻璃1000万元订单,满足了我们一个台班的生产,使得我们的生产成本下降。在市场上,我们就拥有了更大的竞争力,就可以让利于我们其他的客户。于是,我们在6月份就有了威海、淄博客户的另外1000万元的订单。”侯友法说。
供应商当地化生产不只是双赢,甚至是多赢。“对我们长裕玻璃来说,家门口的货源让我们实现零库存管理。”烟台长裕玻璃有限公司采购总监项树海表示,战略物资由此得到了有效保障,降低了长途运输、原料供应不上的风险。
搭桥牵线
让左邻右舍企业“就地取材”
辖区瞪羚企业柳鑫新材料的某项科研课题原由省外客户承担,后了解到爱德泰克光电材料有限公司就有科研实力,便将课题转交一路之隔的爱德泰克。这样一来,柳鑫降低了成本,爱德泰克增加了订单;长裕玻璃采购晟芳苑食品生猪肉作为企业食堂食材;元禾汽车厂庆需要职工纪念品,采购了“源自然”家居企业的床上用品;中达建材给大唐钢结构提供商业混凝土;建华建材管桩所需的525#水泥由家门口的山水水泥和中联水泥满足供应。
截至目前,福山经济开发区共有9家企业相互签订订单,另有8家企业达成初步意向,真正让辖区企业之间“就地取材”,以供需互助拉动需求增长。
“毫无关系的两个企业,谈100年也谈不出结果。这就像一场企业之间的‘相亲会’。必须要实力相匹配才能对上眼。”福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部部长王新建介绍,“搭桥牵线”要有“技巧”有铺垫,双方企业在互补链条上,才会结出合作共赢的“果”。
会议室里谈合作,生产车间看质量。从1.0版本的“纾困解难”到2.0版本的“抱团发展”,再到现在3.0版本的“抱团竞争”,福山经济开发区抢抓区域产业升级机遇,推出了“一平台、一手册、一展厅”“三个一”服务机制,全力用心“搭桥牵线”,开辟企业与企业家风采展示平台,编印企业产供销名片和手册,设立企业产品展销厅,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展厅与实物相偕,真正让企业看得见、得实惠的一揽子服务企业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拓展视野
以大合作助推“双循环”
在积极促成园区“内循环”的基础上,经开区进一步拓展视野,帮助企业对接烟台市内重大工程项目需求:
建华建材积极参与裕龙岛石化项目和黄渤海新区建设,今年已签订5亿元订单,仅一季度订单就比去年全年翻了一番;山水水泥积极参与潍烟高铁及烟台五大新城建设,提前点火开窑,在一季度这个行业淡季就实现税收5800万元,成为拉动一季度税收高速增长的骨干税源。
统计数据显示,1-6月份,福山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幅均达到20%左右。
“园区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系统的搭建,要着力搭建‘内外循环’两条路径,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区域发展和国家发展中,做到‘内修于心、外修于行’。”福山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人王波说,下一步,经开区将不断助推园区产业升级革新,融入到一个更大更广的产业集群中。
“福山区不仅促进园区内企业的双循环,还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在更大空间里转换动能,在更高质量上开展‘双招双引’,全力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关键技术和高端人才,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采访中,福山区委书记李金涛表示,福山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聚焦RCEP、日韩、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紧盯“三类500强”,创新开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跑出新一轮经济发展“加速度”。
邹春霞 刘学刚 何丹丹
责编:马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