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六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置陇西郡,郡治在狄道(今临洮)。
陇西郡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郡辖狄道、首阳、襄武、平襄、临洮、上邽等地。郡治狄道西有洮河天险,北有长城护围,可谓防守有恃。 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昭襄王之母“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昭王时所筑之长城,西起岷县(今临洮县北三十里墩),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华池等县,达陕西之吴起县,蜿蜒向北而去。北地、陇西两郡,均在甘肃境内。今甘肃黄河以东地区尽归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扫灭关东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陇西郡郡治狄道(今临洮)。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秦二世的继任者子婴头挂白丝绳,带着白马素车,将传国玉玺拱手让出,从此秦作为国号消亡。“秦以养马起家,以好马开国,以不辨鹿马亡天下。汉遣诸将略定陇西、北地、上郡。”第二年(公元前205年),汉军“定八十余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五郡,属雍州。陇西郡领县十一:狄道、上邽、安故、氐道、首阳、予道、大夏、羌道、临洮、襄武、西。 首阳之名,至迟始自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得名首阳山者,以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之故。《山海经》中有“首阳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人面”的记载。说明首阳山得名很古老。 商末周初(公元前21世纪)由于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二皇子伯夷、叔齐隐居采薇而出名。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后来,被孔子、孟子尊为至贤至圣,首阳山也由此名扬天下。据各种史料记载,自汉代以来,因争伯夷、叔齐而引出的首阳山,全国就有五处。汉首阳县首阳山最早见于庄子所言:“伯夷、叔齐西至岐阳,见周武王伐殷,曰:‘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闻,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逊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饥饿而死。”今考其“北至于首阳之山”,即为现渭源首阳山。又东汉经文学家曹大家(即班昭)注《幽通赋》说:“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渭源在秦末汉初建县,就名首阳县归陇西郡管辖,县以山得名。

王莽于孺子婴初始二年(公元9年)篡汉为新,改元始建国元年,更陇西郡为厌戎郡,辖操虏、相桓、首阳、临洮四县。至东汉时,恢复陇西郡。首阳县一直属陇西郡辖,直至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分陇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阳县为渭源县(旧县址移徒今渭源县城东北二里老龙亭),因渭水之源命名,渭源县名始见于此。北周时为渭州渭源郡渭源县。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渭源县分置渭源、首阳二县,首阳县治设陇西郡首阳(今首阳镇)。时仅四年,至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撤销首阳县,并入渭源县。此后首阳县遂废,再未见诸史册。 首阳县自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至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废,共计883年。 汉首阳县即今渭源县,史籍有载。但首阳城故址究竟在什么地方,史未详载,诸说不一: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版《渭邑志》仅存汪槐《渭邑志序》。明嘉靖渭源县司教、四川人柳溪尹主持,张子博、张子谏、何悉编纂,毁失于兵燹,年代无考。 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版清《康熙渭源县志》,张弘斌、张淑孔纂,三册,今存原刻本。《志》载:“按府志,先代不可考,唯有首阳城,在县东五十里,今属陇西郡。”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由邑人厚威将军、陇东镇守使张兆钾捐资编修,聘请前任渭源县知事陈鸿宝纂辑,周文炳、姚桑甲、海原县知事杨景熙(渭源县清源镇人,清末特科孝廉方正)为参订的《创修渭源县志》载:“首阳故城,首阳为夷齐遁迹之区,旧城在县东北,汉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十二月,渭源县知事文延美总纂,高光寿编辑,李继祖校对的《渭源风土调查录》载:“首阳古城,在县城东北,汉置。旧唐书‘渭源汉首阳。西魏改首阳为渭源县。上元二年复改,曰首阳。仍于渭源故城分置渭源县,后废,首阳并入渭源’。故城遗址,今尚存在。” 1998年版《渭源县志·县城》载:“汉初首阳县,其城址在今城东五十里。据清《康熙渭源县志》载,该址在明万历年间尚有遗迹,当时的陇右道尹朱燮元在《重修夷齐庙碑》中称‘见所谓首阳城者,雉堞具在’。其地当在陇西首阳镇渭河以北的癿羊口,现已无迹可寻。”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第十七(渭水)记载:“渭水出首阳县(今渭源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以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 综上述,众说纷纭。无论秦战国首阳城古址在县东(北)面说,似是而非。还是在今陇西县首阳镇渭河以北的癿羊口之说,没有正式的结论、正式的证据,能够证明首阳古城在癿羊口……或为误断、或凭臆测。因此,诸说均得分析: 一、清《康熙渭源县志》载:“首阳城在县东五十里”;民国十五年《创修渭源县志》载“旧城在县东北”,对此问题沿袭旧说,显得有些过于保守,都将首阳故城址未确定到某个具体地方。 二、1998年版《渭源县志·县城》载:“……其地当在陇西首阳镇渭河以北的癿羊口,现已无迹可考。”其一,癿羊里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陇西县志》卷一,首阳故县图中,它明确标出癿羊里不是首阳城;其二,癿羊口村至今确实仍有两个古堡遗迹,实为陇西县原西山区40堡之1、2,它是清同治、光绪年间四乡群众自筑在山上的小堡,为防战乱躲匪患所筑,现仍有残垣断壁;其三,癿羊口面积狭小,人口稀少,并处渭河北岸癿羊河南岸,四周地域窄隘;其四,既是在渭河北岸的癿羊口,河有一改(道)、路有一削(断),或搬迁别处;其五,正史资料不足,出土文物更谈不上;其六,从名都大邑到乡镇村落,基本大多依山傍水,负阴抱阳,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所以,癿羊口村不具备中国古代城邑选址普遍重视形势脉络的这些基本条件。因此,首阳古城在今陇西首阳镇渭河北岸癿羊口村的说法应不可信。附:清乾隆《陇西县志·首阳故县位置图一》 三、历来治史者,一般遵循两种方法和路径,一为正史记载,走的是文献学的路子;另一为田野考古,循的 是出土文物的脉络。所以,县城东(北)面说和癿羊口之说相关文献、考古资料都奇缺,正史资料又不足,出土文物更谈不上。 那么,究竟战国陇西郡辖首阳城故址在什么地方?笔者依据2005年—2010年编纂第二轮《渭源县志》时调查当地史料和出土文物证明,首阳城故址应在首阳镇境内癿羊口村与崖坪村之间地带。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述。 一、《旧唐书》载:“渭源汉首阳。西魏改首阳为渭源县。上元二年复改,曰首阳。仍于渭源故城分置渭源县,后废首阳并入渭源。”《定西地区志·军事》载:“首阳关因首阳山而得名,在今陇西县首阳镇政府所在地,东距县城25千米,地处西咸河入渭河的三角地带,为陇西县西部交通要冲。唐置首阳县,宋置熟羊寨(元置首阳站,作者注),明置首阳关,故城今名旧堡子。” 二、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陇西知县鲁廷琰奉命纂修的《陇西县志·古迹》卷二载:“首阳城在邑西四十里,宋皇祐(公元1049年)中筑为砦。金贞祐(公元1213年)中重筑,亦名砦,郡志为首阳镇,俗讹熟羊城。旧志郡西七十里有首阳山,即夷齐避周采薇处,旧有夷齐庙二贤冢;万历岁丁已,守道朱燮元倡,郡守朱英、郡倅朱柱国、别驾宋学易、司李魏君谟修冢,建庙置田崇祀,日久为邻民侵没;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35年)郡守文安纪元清其田,新其宇,竖有碑记。”《县志》称其为“首阳镇,俗讹熟羊城。” 三、依《甘肃新通志舆地志》,“首阳镇,汉初为首阳县辖地。”首阳故城在陇西县五十里处。西魏大统十七年改为渭源县。唐高宗上元二年又置首阳县。后并入渭源县。 四、“首阳旧县”说法有二:一说在首阳镇以上与渭源县之间北岸的古首阳旧县,并非熟羊寨。一说即今首阳镇的旧堡子,是陇西八景在中轴线以北四景中配置的实景。“县”含“仓”之意,属秋象,故为孟秋实景。与春景“桃花晚照”相呼应,组成春花秋实之意。“首阳”就是初升的太阳,或最早见到太阳的地方,代表兴旺。“旧县”包含着“大仓”,全句就是兴旺的大仓。带着祈祷、祝福丰收的意思。古人张如镛诗云:落日荒城路,行人话首阳。秋风孤竹怨,春雨野薇香。世远黄龙古,山深岁月长。至今双冢畔,断碣认苍茫。 附:清乾隆《陇西县志·八景·首阳旧县图二》 五、古遗址。从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及遗址中采集的标本、出土文物等考证,首阳劳动人民随着自然的变迁,历史的推移,生产活动的发展遗留在地下的历史古迹很多,大部分分布在渭河沿岸的坡地上或一二级台地上,具有较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现今清晰的遗址有:首阳镇渭河南岸第二台地梁家坪。东至小鸦儿沟,西至磨家门沙沟,北至南川渠,南至石家庄。东西长300m,南北宽200m,文化层距地表2m左右,厚0.5m。遗址有灰层,窑址,陶片暴露,为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存;首阳镇三十里铺村渭河南岸第一台地吕家坪。东临背屲沟,西至吕家庄,北至三十里铺,南至人行道。面积为150m×120m。文化层距地表0.1-1m,厚0.1-3m,有灰层、灰坑及陶片暴露,为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类型遗存,并于1971年出土马家窑文化双耳尖底连续施涡纹彩陶瓶。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出土于首阳镇樵家河的战国一壶二敦泥质灰陶。 六、出土文物。今首阳镇城内及城周围随处可见成堆的秦汉瓦砾和部分灰陶器罐、绳纹罐残片,尤以东北城垛地最为丰富,俯拾皆是。在所采的瓦片标本中,搓板状凸起弦纹、凹下弦纹、绳纹兼凸弦纹板瓦残片与战国秦长城周围出土者极为相似,其厚1.5厘米,弦纹凸起宽1厘米,经复原,宽度在33厘米以上。绳纹板瓦形置繁多,外侧饰斜行、竖行及竖斜交错之粗细不同的绳纹,内侧饰布纹、雨点纹、窝纹及横排粗绳纹等,厚1.5厘米左右,瓦板一端将绳纹抹光8厘米左右呈素面,经复原宽度在37厘米左右,长约50厘米,筒瓦形置亦多,外侧饰粗细不同的竖行或斜行排列之绳纹、横排凹下弦纹,内饰布纹,厚1.2厘米,直径16厘米,长约50厘米左右。筒瓦的一半或两端将绳纹抹光呈素面,两端饰子母扣。上述板瓦及筒瓦与县文化馆收藏的汉瓦基本一致。灰陶器残片,外饰细绳纹。亦有肩部饰波浪纹腹部饰细绳纹的,器形多为瓮、盆、盂之类。口沿呈外翻、外卷、外折诸式,有极少为内折沿,器壁薄厚不等,薄者0.4厘米,厚者0.8厘米。灰陶器形制与县内汉墓出土和县文化馆所藏者颇同。七、古墓葬。首阳镇境内古墓葬较多。首阳旧县首阳山有伯夷、叔齐墓;首阳镇乔家河村东南的梅家嘴台地北部边沿的汉墓,东临黑鹰沟,西为何家沟,南依坪沿梁,北界台地边。地表可见封土数座,封土平面呈圆丘形,周围散见残砖碎瓦。挖掘比较完整清晰的有:列为中国历代著名军事人物的南宋王德将军墓,位于首阳镇董家堡村槐家坪庄600米处,墓碑、墓群、墓堆完整。 八、古城遗址。首阳古城,东西长约四公里,南北宽约二公里,是三里三的小城,东、西、北城垛依然可见。城垛高约三丈一尺,宽约一丈五尺,长约六丈。城墙内筑的汉代绳纹瓦片随处可捡,东北城垛地出土有汉代绳纹罐、灰陶罐、一尺有余的大青方砖,绳纹瓦宽约六寸,长约八寸,城内出土有筑城时一石碑,只剩顶端,刻有花纹,碑身正文现已佚失,形制不详。碑文从不见记载。城内昔有一条街道,分上、中、下街。路宽约一丈八尺,长三里多。九条小巷,长三里有余。下街路北有熟羊寨(砦),街道店铺较整齐,今称旧堡子,宋、元、明时城内建有关帝庙、城隍庙,清同治兵燹烧毁。县衙东十五丈是监院,西门铁门扇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被毁,雷祖庙于1953年拆除。 经笔者多年的调查、考证和对史书的反复研究,认为:战国陇西郡首阳故城址应在渭源县城东北五十里至陇西县首阳镇渭河北岸的癿羊口村与陇西县西五十里至渭河北崖坪村之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该地开阔平坦,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是当地西咸河的三角地带,为襄武、首阳、獂道三县(道)的交通要冲,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军事防御等诸多角度综合看待,这里才是筑城设县的最佳选址。所以,这与史书《水经注》、《旧唐书》、《甘肃新志舆地志》、《定西地区志》、清《康熙渭源县志》、民国 《创修渭源县志》、《渭源风土调查录》、《陇西县志》、《重修夷齐庙碑》等有关史籍中关于“首阳古城,在首阳镇以上与渭源县之间渭河北岸的古首阳旧县,并非熟羊寨(《陇西县志》)”、“其地当在陇西首阳镇渭河以北的癿羊口,现已无迹可寻”(《渭源县志》)的记载准确无误。 但由于两千多年来,渭水上游多处河道逼袭,致使由南山下的渭河又由南向北,左水倒右变成右水倒左。真象古人说的“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河有一改(道),路有一削(断)”。导致古首阳县城荡然无存(或为水淹、或地震、或为耕地)。要将它确定到某个具体地方,只有通过考古挖掘及相关文物的发现才能得到证实。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置首阳县城,即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判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韩琦推荐侯可修筑熟羊寨(即今首阳镇旧堡子),俗称熟羊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始称首阳镇。1949年解放后设首阳、敦厚、南麓三乡,1955年为首阳乡。1958年成立首阳公社,境内有首阳、友谊、五一管理区。1961年合并首阳、友谊公社。1965年再次合并首阳公社。1984年改为首阳乡。1994年改建为镇,首阳一名沿袭至今。经测算,今渭源县城东距首阳镇五十里,陇西县西距首阳镇为四十里,从距离上测算,唐置陇西郡首阳县(今渭源县)城故址在首阳镇的判断与《定西地区志》、《陇西县志》等史书相符。附:清乾隆《渭源县治图三》 至于为何将战国陇西郡首阳古县城西迁到渭水源头——渭源?这是西魏文帝以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决定的: 其一,县治间间隔皆近。如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时期,陇西郡境内辖襄武(县治址在今陇西县城东五里南安乡)、首阳(县治址在今陇西县城西四十里首阳镇境内)、獂道(道治址在今陇西县城东南二十五里三台乡)、兰干(县治址在今陇西县城东北通安驿乡境内)四县(道)。其中襄武、首阳,獂道三县(道)均排在西北——东南走向的渭河沿岸,县属之间隔最远者五十里,最近者仅有二十里就有一个县治。 其二,便于统治羌戎部落。《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这些所谓的“戎”“皆小国,各自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然莫能一。”东汉安帝时,由于羌戎部落距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置最西面的建制——首阳县很远,羌戎国土被纳入北魏的版图后,羌贵族不甘心权利和地位沦落,羌民更不甘心屈服,反抗北魏统治的斗争可能一直没有停止。在羌人反叛情绪仍很强烈的背景下,西魏文帝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终于在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及时分陇西郡置渭源郡,又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因渭水之源命名,渭源县始见于此),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及时完全必要的。 其三,体现了北魏王朝对这一地区的高度重视。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将县治由首阳旧县址西迁至今县城东北端老龙亭,使渭源与襄武、狄道三县(道)形成犄角。变为西魏经略陇西郡的前进据点。它是渭源县的里程碑,肩负起了民族团结、边陲巩固、国泰民安的历史使命。对于边陲稳定、增进边民福祉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寻战国陇西郡辖首阳故城址,今撰此文,以飨读者,见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