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就是17年……(辅导班老师义务开办孩子们)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大伦镇有一间简陋的小屋,院外停满了自行车、电动车,院里是79岁老教师马如松正在孜孜不倦地为当地学生义务讲课。

马老师的课,一讲就讲了17年。

两块小黑板,一把三角尺

一开就是17年……(辅导班老师义务开办孩子们)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用了17年

马老师家住姜堰区大伦镇申扬村,小课堂就在马老师家的一间简陋小屋里,屋子是上个世纪80年代建的青砖瓦房,屋里的桌椅床柜也已经很老旧了。

但就在这间简陋的小屋里,每到周末,马老师都会迎来送往,已经整整17年。

一大早,小课堂就开始热闹起来。
堂屋里放着一大一小的方桌,十来个学生认真听讲。
马老师手握三角尺,粉笔在黑板上来回滑动,边画图边生动地讲解几何知识。

马老师手中的三角尺也很破旧,缠上了几层厚厚的胶带,但他还是不舍得扔,这把三角尺陪伴了他的整个教学生涯。

小课堂上的两块黑板也很旧了,其中一块黑板还是马老师用家里的床板油漆而成的。

今年79岁的马如松曾是大伦初级中学的一名高级教师,任教40多年,教过初中的数学、物理等学科。
2001年退休后,他开始利用每周六、日的时间在家里开设辅导班,义务给孩子们补习数学。

“孩子们补习的环境会越来越好的。
”马老师说,后来有学生家长送来了一块白板,为小课堂添置了教学用具,孩子们看知识点就更清晰了。

院里院外停满自行车

学生难忘青葱岁月

每到周末,马老师家的院里院外都停满了电动车、自行车。
他的一些学生回想起当年的补课时光,仍很感慨。

“从初一到高中,数理化全在那儿,马老师陪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暑假。
他总是一副慈祥的面孔,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我们从来没有被骂过。
房子周围总是停满了我们的自行车,小伙伴们开开心心地骑车去,欢欢喜喜地回家……”一名学生回忆,虽然她早已大学毕业、走入了工作岗位,但是那段青葱岁月还会时常想起。

“家里两个孩子都在马老师家补习过,现在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马老师人太好了,教得也细致,孩子们都喜欢来。
”马老师的邻居夏大妈说,这么多年来,马老师从没收过一分钱的辅导费,一些家长硬是把钱塞到他手里,他都会一一拒绝。

家长和学生们都是慕名而来,不仅有大伦镇,还有蒋垛镇,甚至有姜堰城区学校的孩子来补课。
其中还有一些是留守儿童、孤儿等贫困儿童。

初心不忘

也就忘记了年龄

马老师的家庭并不富裕,身世还有些坎坷。
9岁那年,马老师的父母相继离世,他成了孤儿,之后跟随姑妈生活。
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考上了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中学任教,任职时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教育工作者。

1997年,马老师的儿子患上重症肝炎,治疗费花了几十万,2016年,儿子英年早逝。
但是,马老师把一对双胞胎孙女培养成了研究生。
在儿子患病治疗期间,他硬是没有和任何人开口求助,更难能可贵的是,辅导班一直没有暂停过。

问起马老师,为什么开义务辅导班,还能坚持17年?他的一番话朴质却深情。
“我也曾经是一名孤儿,但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培养,我才能做一名人民教师。
我得感恩,这份初心不能忘记,我也就忘记了年龄。
”马老师说,很多留守儿童、孤儿来补课,小课堂不仅能帮这些贫困儿童辅导学习,他也能帮着照应,这里也就成为了他们临时的家。

“人也要活到老,学到老。
”马老师说,尽管已经79岁了,但是他不服老,家里订了很多报刊杂志,他也喜欢钻研难题,经常把最新的中考、高考试题拿出来琢磨,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他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

开办辅导班以后,马老师曾被评为全省城乡社区校外教育辅导站工作先进个人、全市离退休干部“校外辅导之星“、姜堰区“十佳教师志愿者“等荣誉。
2017年,他的辅导班还被大伦初级中学正式授牌、命名为“崇实教育校外辅导站”。

马老师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教师加入到辅导站来做志愿者,帮助有需要的孩子。
暑假到了,马老师的辅导班会全天开放,他又要开始忙活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