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彦(中)和乡亲们探讨蔬菜种植问题
王富彦有魄力、有想法,她团结带领“两委”干部、党员群众扑下身子种菜,抱团发展露天蔬菜产业,硬是在一个人口仅为150余户,既无交通区位优势,又无资源聚集优势的小山村,闯出了一条“党支部+露天蔬菜产业+新媒体营销”的发展之路。
人物名片
王富彦,张家口市阳原县浮图讲乡三分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三分村的乡亲们大力发展露天蔬菜产业, 借助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不断扩大销售网,并在村里建起一个蔬菜交易市场。
思路决定出路,把握露天蔬菜种植的关键点王富彦是土生土长的三分村人,在担任村书记之前,一直从事蔬菜贩卖生意,足迹遍及京津冀蒙及南方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多年摸爬滚打让她增长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她认为,立足三分村蔬菜种植的传统,将这一优势做大做强,形成产业规模,就一定能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发展露天蔬菜的关键有三点:
第一,科学预判行情,解决种什么的问题。蔬菜行情随季节波动,日常蔬菜常常是一天一个价钱,但也有规律可循。要在对周边批发市场及南北方季节规律准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春秋两季的蔬菜播种品种。露天菜要遵循季节更替之道,做到一个“早”字,春播要抢在春节后,解冻前完成,二季菜要确保在7月底完成播种;保持一个“慎”字,播种前要对土地今年适合种什么,周边菜农会种什么,有一个大体判断,既要选适合自己的,又要防止跟风扎堆,一季菜选择耐寒、小日期品种,如萝卜、芹菜等,二季菜选择生菜、青椒、尖椒等。
第二,打造露天样板,解决怎样种的问题。露天蔬菜与设施大棚相比,虽受限于季节,但具有投资相对较少、管理省时省力、果蔬更易销售的优势,要在品质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连亩成片,连片成区,走绿色与品牌相融合的发展之路。具体而言,即通过租赁、换耕的方式,把适合种菜的土地集中起来,形成蔬菜集中种植区。为保证蔬菜品质,就要少施化肥、少打农药,然而这样又不能保证产量,破解品质与产量难题的关键在于“有机肥”,借助农村禽畜粪便等有机肥来源丰富优势,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发酵处理,发动菜农多施有机肥。
第三,坚持“线下+线上”结合,解决如何销售的问题。依托既有的蔬菜销售渠道,借助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不断扩大销售网,品质优、品位高、有口碑的蔬菜就不愁销路。就三分村村情实际而言,目前走线下批发销售依然是关键,通过自己联系、鼓励村内蔬菜经纪人多方联系,适时掌握南北方蔬菜市场动态信息,确保销路畅通。同时,顺应信息化发展之势,在微信朋友圈、抖音平台动态展示蔬菜播种、出苗、管护、成长的每个细节,做好品质跟踪宣传,扩大口碑影响。
三分村的孩子体验采摘青椒的乐趣
王富彦是这样想的,也是带着乡亲们这样做的。在蔬菜种植中,早春抢先用拱棚育苗,之后大田移栽,肥料供给与滴管水源供给完美融合,确保蔬菜提前上市。由于菜品质优价美,吸引远近菜商前来贩运,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露天大田蔬菜发展模式。
村民王艳雄长期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也吃了很多苦,属于典型的“外漂”一族,“回来吧,回来种菜吧,能照顾家,种好了不比外面少挣!
”在王富彦的劝说下,王艳雄回来种菜了。看到露天蔬菜真的能赚钱,而且能赚很多钱,靠种大田玉米、做小买卖、开翻斗半挂为生的村民不断加入种菜队伍。就这样三分村从一开始的散户种菜,逐步扩大到十几户、几十户,菜农队伍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蔬菜品质越来越优,销路也越来越好。目前,三分村的露天蔬菜种植规模达1000亩,已经成为浮图讲乡露天大田蔬菜种植的示范村。“王书记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了她,我们敢种菜,也不愁卖。去年我靠种菜就收入17万元,今年我盘算再多种5亩,奔20万元目标努力……”王艳雄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像王艳雄一样的菜农很多,他们每年至少收入10万元,有的甚至突破30万元,钱袋子“鼓”了,小汽车有了,县城、市里的楼房也有了,还有人开始挤时间报网班为自己、为孩子“加油充电”了……
遇到滞销难题,她主动跑销路、找渠道“我当这个支部书记,不为别的,就是为了能给乡亲们干点事儿……”上任后,王富彦把“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请到村委会,开了个短会,直接亮明了自己想把这个村发展起来,想让大家都过上更好的日子的拳拳心声。
为了让全村56户菜农种的菜能卖上个好价钱,她一户一户走、一步一步在田间丈量,从播种到管护每一个环节都亲自把关,亲自过问。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芹菜等作物遇到了滞销难题,她一面主动跑销路、找渠道,一面发动全村所有党员、所有种植户都动起来进行“自救”。
党员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采摘青椒
为了破解蔬菜路边销售妨碍交通且不易管理的问题,她主动向乡政府提出应在村里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2019年,成功申请了新建蔬菜交易平台项目,三分村建成一个300平方米的涵盖彩钢交易大棚用房的蔬菜交易市场,并安装一套100吨的地磅。农忙季节,王富彦常常凌晨两三点就起床,忙得脸都顾不上洗。在三分村,一提到王富彦,村民都会说“那是一个能干的书记”。
“看到乡亲们赚到了钱,我打心眼里开心,我家也有二十来亩地,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日子很宽裕,虽然辛苦点,但是很充实,幸福感满满的……我干这个村书记,说实话,就是想把村里的露天蔬菜做好做大,让村里人日子越来越好。”王富彦这样说道。
计划建恒温库,把蔬菜错季销售到南方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三分村立足一个“谋”字,全力推动产业振兴。
“我们计划在村头盖一个恒温库,有了它,蔬菜打了冷气,就能错季远销南方。恒温库出租,每年就会有固定的集体经济收入了。目前,项目已经进行了申报……”王富彦一直盘算如何增加集体收入,因为她知道,集体有钱了,就能为群众搞很多公益性服务,群众也会对干部更信任,这是基层支部增强组织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隆冬时节,三分村依旧繁忙,铲车在平整街巷、瓦工在铺设路面彩砖、村民在往菜田里运送有机肥……正如王富彦所言,“脱贫路上我们没有掉队,振兴路上更要齐头并进,乡村振兴路上一个群众也不能少。”
文并摄/河北青年报贾立芳
通讯员/仝辉 袁海涛
杨旭妍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