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浙江工商职院如今成为一所“工、商”并重,对接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办学早期虽曾历经战乱频仍、动荡磨难,并屡次易址更名,但该校师生爱国爱校、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怀却薪火相传,未曾褪色,涌现出了沙文汉、张永祥等一大批优秀的校友。
“当年商校读书郎,甬城情愫满心房,六九春秋匆匆过,天翻地覆慨而慷……”原嘉兴学院会计系主任、87岁高龄的老校友罗允尧教授去年受邀回校时,用一幅书法作品表达了他对母校的拳拳深情。1947年,罗允尧是背着充当学费的三百斤大米从余姚渡口乘船来宁波读书的。
正是基于这份情怀,数字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王舒通在得知班里一学生突患重病后,带头捐款3000元;智能电子学院(汽车服务学院)韩梅老师为了支持专业建设和实训条件改善,捐出了自己的一辆雪铁龙汽车作为实训教具……

众多已从学校毕业多年的优秀校友还始终心系母校,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哺母校和社会。2004届校友李供财在校期间曾因家庭经济拮据一度想弃学,在班主任劝说帮助下,通过勤工俭学和学校帮困资助,最终圆满完成学业。在毕业10周年时,他作为宁波尤耐克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与学院校友总会签约,每年捐赠2万元给母校做贫困生助学基金。
G20杭州峰会国宾游船“宝石舫”设计者王凌云,浙江省农村十大人物杨娇阳,宁波市首位援藏女导游刘俪心,年销售额破亿元的电子商务创业先锋沈兴秋……校友们纷纷重返校园、走上讲台,与在校生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经验。
从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再到如今的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是什么让这所学校实现一次又一次跨越?
在该校党委书记陈仕俊看来,这是一代代工商人坚持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顺应时势、主动求变、特色求胜的成果。
1999年9月28日,浙江工商职院新校区启用,并招收了99名首批高职学生。当时,全体教职员工一致同意放弃提高自身福利待遇的机会,把十余年办学积累的数千万元全部用于新校区筹建。
按照“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目标,该校创造性地将产学研合作的内涵扩展到了人才培养、技术升级、社会服务、文化引领,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相结合的产教融合的道路。
早在2004年,浙江工商职院就与宁海县政府、中国(宁海)模具城合作创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围绕模具塑料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过程的配套产业,建成了以模具设计制造和工业设计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今天,宁海产学研基地已经是走在行业前列的“中国模具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以来,学校累计为宁海县培训企业员工和开展技能鉴定超过1.2万人次,为宁海1000多家企业提供了信息和技术服务;2009年以来,累计有数百毕业生留在宁海县工作,提升了宁海县域模具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今年6月,浙江工商职院另一个扎根地方办学的学院——慈溪学院,将迎来首批毕业生,为慈溪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近年来,学校还牵头成立了宁波市电子商务学院,组建了宁波电子商务、影视动画和模具职业教育行指委;引进6家协会入校;与均胜电子、上海大众等龙头和骨干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4次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1次获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次荣获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
校长周志春介绍,近年来该校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实践,首要目的不是为毕业生找岗位工作,而是要了解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推动教师走进企业,提升专业能力。
在“教师为基”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制定并实施了“优师强校”战略,积极推进名师培育工程,进一步优化了师资结构。2011年以来,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占比由71%增长至85.8%,达到省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优秀指标。18名教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11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名师等省级荣誉,培育省级专业带头人22人、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5人。
自2010年推行的“新生研讨课”项目采用小班化教学,并赋予学生选课权,旨在解决大一新生普遍遇到的困惑,探索具有高职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现已有99位教师累计开出213门次的课程,惠及3900多名学生。
近7年来,该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值超过98%,综合评价称职率达93%,专升本升学率稳居省高职院校前列,学生竞赛新增国家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64项、二等奖101项、三等奖120项。(陈金莲、姚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