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从高中生到“电池狂魔”(电池蓄电池研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日报)

“这是电池管理系统的传感器,可以监测电流电压等数据。
”举起焊好的电路板,刘孝伟定睛仔细查看。
不久前,超威户用储能电池项目正式立项,新产品对电池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更高,相关部件都要根据新的性能标准重新设计研发。
“大到电池组排列方式,小到传感器布线焊接,都马虎不得。

2000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刘孝伟从四川来到长兴超威集团,20多年来,他勇于创新,一直奋战在电池技术研发一线,不仅自考了本科学历,评上教授级高工职称,还拥有个人发明专利82项、实用新型专利105项,发表论文16篇、著作1部,并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迷上电池 高中生自学成才

超威电源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从高中生到“电池狂魔”(电池蓄电池研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日报)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刘孝伟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旁,办公桌椅加上几个柜子,没啥多余的装饰。
一眼就注意到,窗台和柜子上摆放着几个造型各异的电池组模型和试剂瓶。

“这是之前新品研发时留下的样品。
”见我好奇,刘孝伟拿起这些小玩意一一介绍,铅酸电池、锌镍电池、钠离子电池、石墨烯分散液……“历代产品都是我们研发人员的心血和成果。
”摆在这里,一来方便给客户展示介绍,二来可以摆弄几下放松心情,就像回到了小时候拆电器、玩模型的时光。

刘孝伟的老家在四川省泸州市,在别的孩子吵着要玩具时,他却总喜欢攥着螺丝刀,捣鼓家里的收音机和录音机,把零件拆得到处都是。

“拆电器有啥稀奇,有本事再装回去。
”父亲的一句玩笑话让刘孝伟记在心上。
上初中后,他一放假就爱往电器市场跑,一边翻书一边淘货。

刘孝伟在实验室做实验。
拍友 吴拯 摄

高中毕业后,刘孝伟进入一家汽车配件厂工作。
在表姐家的一次假期生活,又让他将儿时爱好与人生事业连接在了一起。

“走,帮我拆电池去!
”那年夏天,表姐夫买了一块废弃汽车的旧电瓶,打算重新利用,听说刘孝伟擅长组装就喊了他来帮忙。
顶着炎炎烈日,刘孝伟小心翼翼地拆开电瓶,取出部分电极板,对照原本的连接方式摸索着重新裁剪、焊接、串联,再缓缓注入稀硫酸。
两人拿着电压表一边接线一边测试,等到组装成功时,汗水已经浸透了全身。

不同数量的电极板经过不同的连接方式,就能改出不同功能的新电池,这让刘孝伟觉得十分神奇。
回家后,刘孝伟着了迷似地学习蓄电池相关的知识。
在听说泸州就有一家蓄电池公司后,他辞掉了汽配工作,来到泸州市全密封蓄电池有限公司应聘。
尽管只有高中学历,但刘孝伟对蓄电池的满腔热情和自学成才的电器技术,打动了老板。

跨越千里 小伙子毛遂自荐

泸州的蓄电池公司里有好几位教授级高工。
刘孝伟白天跟着他们做研发打下手,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恶补理论知识,翻烂了《化学电源》《蓄电池手册》等不少专业书籍。

“我就像块海绵,尽情吸收来自前辈和书本的知识,如饥似渴。
”但钻研越多,他越觉得不够,越想看看更大的世界。
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刘孝伟见到了当时蓄电池行业大咖——超威集团副董事长周龙瑞。
“谁率先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能够在市场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周龙瑞的演讲给刘孝伟留下了深刻印象。

想要专注技术研发,还需要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开发、运营能力做配套。
比起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当时泸州的蓄电池行业发展明显滞后。
刘孝伟意识到,必须出去闯闯。

去哪里闯?他想到了“超威”。
急性子的小伙子立即向远在长兴的超威集团寄出了一封自荐信,然后在背包里塞上几件衣裤,就坐上了东行的火车。
辗转1600公里,没想到的是,来接他的竟然是超威集团董事长周明明。

对于两人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周明明记忆犹新。
“赶了那么远的路,他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但眼睛是亮的,一聊起电池就眉飞色舞。

加入超威集团的刘孝伟如鱼得水。
在周明明的带领下,刘孝伟和技术攻关小组将胶体技术创新应用到了蓄电池制造中,电池性能显著提升。
“新产品循环寿命达到了600次,超过了当时行业标准近一倍!
”聊起在公司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刘孝伟难掩激动,该产品一推出便供不应求,当年销售额超过3000万元。

刘孝伟 拍友 吴拯 摄

死磕到底 院长以技术服人

“他就是个‘电池狂魔’。
”在超威集团研究院研发工程师李伟伟看来,刘孝伟对于电池的热爱异常执着,有时候甚至带着点“死磕到底”和“偏不信邪”的味道。

“科研是从0→1→无穷大的持续接力过程。
”刘孝伟认为,对于电池研发来说,永远没有完美的产品,如何突破电池的性能和寿命,是一代又一代电池研发人员努力的方向。

以前业内普遍认为,提高电池电解液密度可以增强电池活性物质利用率,但会影响电池极板的寿命。
因此,蓄电池电解液密度控制在1.28g/cm3左右,公认的极限值为1.32g/cm3。
“如果能在电解液密度方面有所突破,就能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性能。
”刘孝伟查阅资料,反复测试,成功将酸密度值提高到了1.36g/cm3,实现了容量和寿命的双提升。

“以技术服人,对工作的热情也让人服气。
”这是公司同事对刘孝伟的一致评价。
李伟伟告诉,一到新产品研发关键期,刘孝伟就仿佛住进了实验室,无论昼夜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即使回家休息,“满脑子电池”的刘孝伟还忍不住给自己“加活”——带几组不同配方的电池样品回去,在闹钟、电动牙刷甚至儿子的赛车玩具上进行试用。
“过一阵再拿回来的,就是一份份内容详实的测试报告。

“我也没啥别的兴趣爱好,就是喜欢做电池。
”刘孝伟腼腆地抚了抚衣角,白色的工作服上沾满了试剂的印迹。
“对了,最近我发现我儿子也开始拆家里的电器了。
”突然,他眼睛一亮,开心地笑了。
“说不定,我们家真有研究电池的基因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