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抗疫纪实㉕|医学院教授黄川:美国陆军工程部队在大学校园建了个野战医院(疫情医学院医院海外华人野战)

黄川是四川成都人,曾就读于成都树德中学,现在的职业身份是大学教授,任教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又名石溪大学)。

新冠肺炎疫情在纽约至今未见明显缓解,民众抗疫依旧任重道远。
身为医学院教授的黄川除了完成带博士生教学任务外,也在全力参与诸如为医疗机构筹集防护物之类的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作为一名放射和精神医学专家,他眼中的美国抗疫和国内还是有很大差别,很多不同的……

黄川组织将华人教会捐赠的医用手套运送到医院。

海外华人抗疫纪实㉕|医学院教授黄川:美国陆军工程部队在大学校园建了个野战医院(疫情医学院医院海外华人野战)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1

博士毕业后旅居长岛

夫妻俩曾为武汉医护捐口罩

2006年本科毕业后,黄川来到美国攻读博士。
后与妻子结婚,两人膝下现有两个女儿。

黄川在纽约长岛旅居仅6年,他的妻子也是国内的医学院毕业生。

在搬到长岛之前,黄川曾在位于波士顿的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放射科任教。

石溪大学医学院前景

石溪大学校园

石溪大学坐落于长岛中部的石溪,离纽约市车程如果不堵车的话大概1个半小时。
石溪大学是核磁共振成像的诞生地,杨振宁也曾在石溪大学物理系任教多年。
虽然石溪离纽约市不算太远,但是整体生活自成体系,更像一个大学城,受纽约市的影响不是很大。
但是因离纽约市很近,毕业生很多在纽约市找工作。

因工作原因,黄川和国内的一些医院有科研合作,并且妻子也是国内医学院毕业,与国内行医的同学一直有联系。
在疫情初期,他们一家和很多海外华人一样,一直密切地关注国内疫情的发展。
在了解到国内医院急需防护用品的时候,他们开始收集高质量的N95口罩。
医用的口罩那个时候在美国已经全面脱销,他们去五金店购买了500个3M工业级N95,以及通过医院的供应商购买了400个医用外科口罩。
为了确保这些防护用品能够第一时间送到前线医护手上,他们直接联系上了国内相熟的医生,直接寄送到他们一家人手上。
其中一部分,则直接由参与支援武汉的医护志愿者带去了武汉。

口罩

02

政府轻视病毒预备不足

疫情暴发初期显得手足无措

在这个过程中,黄川预判这次疫情很有可能会变成全球大流行。
特别是他们所处的地方离纽约市很近,作为一个国际交通枢纽,纽约爆发的风险相当大。

那个时候,美国的舆论对于疫情的了解还在初期,特别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一直局限于东南亚,西方国家对这次疫情的判断一直偏保守。
附近的华人很多对此颇不理解,那个时候美国的口罩已经处于全面断货的状态,但是美国政府对此的反应较为迟钝。
于是黄川在支援国内的同时也开始预备生活物资,为可能的美国国内的疫情暴发做准备。
他按照美国红十字会的灾害预备建议,提前采购了生活必需品和个人防护品。
这也为之后的下半场做好了准备。

果不其然,疫情最终还是不幸地蔓延到了纽约。
最开始出现了超市里面消毒防护品,生活必需品,食物(特别是肉蛋类)出现了短暂的脱销和限购的情况。
纽约州政府甚至因为买不到酒精洗手液给公立医院,最后找了一家本地的制造商自行生产消毒液。
因为黄川之前已经提前预备了1个月的物资,所以当时并没有特别紧张。
超市的物资供应大概在一个月内也基本全面供应上了,物价变化不是很大,虽然食物类常见的特价基本上没有了,选择面也小了一些。
期间也有一些小超市趁机加价,也很快被媒体发布后由当地政府处理。

3月份,女儿们的幼儿园由于疫情原因开始停课。
最初因为黄川医学院员工身份的关系,按照州政府规定为必要员工,还是被要求继续正常上班。
上班的时候他也经常和其他科的医生讨论疫情,不过这时候很多医生对新冠的了解还非常肤浅,甚至于和黄川一起合作的一个神经科专注于运动障碍(比如帕金森)的美国医生对黄川说,他觉得新冠就是一个大号的流感而已。
这种思想上的预备不足,也为后期的疫情大暴发时应对起来“显得手足无措”埋下了伏笔。

将防护品送到一个纽约市的新冠定点医院。

与圣锡耶纳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捐赠防护品前合影。

03

民众逐渐重视疫情

大学校园建起野战医院

到后来,所有非一线的医学院员工也被要求在家上班。
因为黄川主要从事的工作是医学影像的科研和带博士学生,整体影响相对较小。
他将脱敏的科研数据带回了家里继续处理。
疫情期间,他的一个博士生也通过远程答辩的方式顺利毕业。

黄川一家对本地疫情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纽约州长Cuomo每天中午的发布会。

虽然州政府开始着急,戴口罩的人还是不是很多。
他们去超市戴着口罩还会遇到一些防备的眼神。
不过渐渐的,死亡人数开始迅速上升,美国人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的居家隔离。
戴口罩的人也开始多了起来,直到州长宣布行政令,在无法有效保持2米距离的封闭场所,必须有口罩或其他织物遮掩口鼻。
超市也严格要求必须戴口罩才能进入,开始限流,在地上贴上了2米线,客服前面也架起了透明塑料挡板。
因为新冠对老年人的致死率相当高,各大超市都纷纷特别辟出早上一个小时的购物时间只接受60岁以上的消费者。

在这次疫情中,石溪大学医院在州长的要求下将医院的床位数翻倍,并在大学校园内由美国陆军工程部队建设了一个战地医院。
因为疫情控制的效果比之前州政府预判的要好,该战地医院建设完毕后从未启用。

04

医护做出很多努力

普通职业人员确保社会运转

在医院里跟一线同事聊天的时候,黄川了解到一线的防护用品缺乏很严重,于是在将自己家里和实验室的储备捐给了一线的医护的同时,他们还配合当地以及国内的华人团体、教会从国内采购了一批防护用品(医用手套,面屏,工业防护服,N95和外科口罩等)捐赠到长岛上的医院以及护理中心。

将国内及美国华人团体捐赠的面屏送到石溪大学医院的捐赠点。

其中一次,为了尽快拿到捐赠的防护品,黄川自己开车去新泽西的一个仓库提货。
“路上的车非常少,因为要穿过纽约市,平时需要开4个小时的路,当天1个半小时就开到了。

黄川介绍,跟国内相同,美国一线医护工作人员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很多人被感染,不少医护甚至牺牲了生命。
因为纽约的疫情最为严重,有不少外州的退休医护人员志愿来纽约的各大医院支援,这让黄川想起了国内各地医护逆行奔赴武汉的感人场景。
不过让黄川感动的不仅仅是医护人员,还有那些保持社会基本运转的,收入并不高的邮递员、快递、司机、超市收银员等等。

黄川家的信箱曾收到一张特殊的卡片,那是负责他们家邮件投递的邮递员留下的。
之前黄川的孩子送给邮递员一瓶消毒液和感谢卡,感谢他们在疫情中的付出;后来,邮递员在他家信箱内放了一个回复卡,表示感谢。

邮递员在孩子送给她一瓶消毒液和感谢卡之后在信箱内放的回复

黄川觉得,美国抗疫与中国有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民间组织在中间起了很大作用;相对中国抗疫,强有力的政府是主要力量。

05

“生活剧变”有待验证

不为明天忧虑 过好每一天

黄川所在的大学医院已经于6月1日全面恢复正常工作。
之前因为疫情的缘故,非紧急的医疗处置都被远程医疗所替代,非紧急的择期手术也都因为疫情的原因推迟了,现在开始逐步恢复这些病人的正常治疗。
美国有不少的医学院因为财政压力开始减薪或者是辞退员工,石溪大学医学院现在公布的政策是减少运营花销,但是暂时不会减薪。
甚至也有对一线员工补发“危险补助”的提议。

疫情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黄川认为这些变化如何发酵还有待观察。
很多决定因素现在看都为时尚早,比如是否存在二次感染的可能,是否有疫苗,是否有特效药,疫情是不是还有第二轮等等。
最近美国一些城市出现了一些警民冲突,华人社区从疫情开始一直都有对种族冲突和社会动荡的担心,不过以现在的情况看除了个别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城市,大多数的地方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在他看来,最近的冲突和大家长期居家隔离造成的精神压力是分不开的;因为黄川的研究方向就是用医学影像方法研究精神障碍,他也特别关注疫情以及居家隔离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最近他就在与合作者计划开展对一线医护人员的长期精神健康的科研项目。

生活的剧变会持续多久也是尚待观察,黄川和他的博士生已经近3个月没有见过面,都是在网上通过视频会议交流。

“好处也是有,我已经接近3个月不需要熨衬衣了。
”黄川苦笑着说道。
不过美国已经有大的全国性百货商店倒闭,航空公司每天都在亏损,餐馆因为只能外卖生存的压力也很大,各大学术会议都变成了网上的虚拟会议……疫情导致生活方式的长期变化的可能性也变得真实起来。
“跟随自己多年的博士生毕业,不能和以前一样亲自给学生在主席台上授予学位觉得还是挺亏欠她的。
”黄川笑着说,“有种随随便便就把女儿嫁了的感觉。

在黄川看来,现在对于海外华人还有另一层担心,那就是疫情所间接加剧的中美关系紧张,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普通人所能掌控的范畴。
“2020年过了不到一半,就见证了如此多的历史。
回头看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抓住今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黄川觉得这一切终将过去,而他希望这次疫情也能够使得大家能够更好的去审视自己的生命!

【如果您有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