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辽中央分局发展壮大热辽根据地纪实(林西辽中军分区军区分局)

1945年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
次日,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 150万苏蒙红军,分四路沿中苏、中蒙边境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大规模进攻。
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10日至11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连续发布七道命令,命令各解放区部队立即行动起来,向日本占领区进军,迫使日伪军缴檄受降。
其中朱总司令第2号命令指示:“为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投降,我命令:一、原东北吕正操所部由山西、绥远现地向察哈尔、热河进发。
二、原东北军张学思所部由河北、察哈尔现地向热河、辽宁进发。
三、原东北军万毅所部由山东、河北现地向辽宁进发。
四、现驻河北、热河、辽宁边区之李运昌所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

冀热辽军区党委在收到延安总部的第2号命令后,于8月12日在河北省丰润县大旺庄召开区党委紧急会议,研究制定了执行延安总部第2号命令的具体方案,确定部队出兵东北的任务:一是配合苏军作战,消灭东北和热河的日及伪政权;二是收复失地,接管城市,建立人民政权,收缴敌伪武器资财,扩大部队;三是为后续部队和干部开进准备。
决定成立由李运昌、朱其文、焦若愚、李荒和王亢等组成的中共东进委员会和冀热辽挺进军前方指挥所,李运昌任书记兼司令员。
会议决定,由李运昌率领冀热辽军区部队迅速向热河、辽宁和吉林进发。

李运昌率冀热辽军区八个团、两个支队加一个营共13000人,以及四个地委书记、2500余名干部,分三路北进:

冀热辽中央分局发展壮大热辽根据地纪实(林西辽中军分区军区分局)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一是西路。
由冀热辽十四地委书记李子光和军分区司令员舒行率13、14两团2000人,出关进入承德、热西。

二是中路北进挺进热中、热南、热东,由十五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和十五地委副书记宋诚率11团、51团3000人,于8月17日出长城喜峰口,入平泉与苏军会和,向宁城、赤峰、乌丹和建平、凌源、朝阳、新惠挺进;

三是东路北进由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率16团、18团及部分地方武装4000人,8月28日出关,在绥中与苏军合为一处,31日收复山海关。
9月4日进驻锦州,9月6日抵达沈阳,并与苏军代表赴延安汇报。

四是李运昌司令员率北进二梯队军区直属队、特务营、尖兵剧社、冀东第15团、第46团和地方干部,共计6000人,迅速向关外进军。
9月6日抵达山海关,与苏军举行大规模联欢。

李运昌是老革命了,对执行中央的命令是不折不扣的,对快速入关建立根据地的认识极高,行动最快,效果也是最好的。
他接到总司令的命令后,短期内迅速命令第十四、十五、十六军分区三支部队挺进东北,而且准备了2500人的干部的队伍,限期出发,具备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冀热辽北进三支队伍中,离东北最近的,是以曾克林任司令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
曾克林接到任务后,命令十六军分区能作战的部队,全部到抚宁集合,16日部队集结完毕,立即出发。
一路上也遇到不少日军,但都是小股部队,所以,他们一边打仗一边行军。
8月30日出山海关。
9月5日他们到达了沈阳,可谓是一支奇兵。
当时不少伪军队伍,都主动投奔了他们。
一些当地的小股抗日游击队,也都加入到了他们的队伍当中。
到达沈阳时,他的队伍,已经有13000人了,相当于北进三路三军岀发时规模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7日苏军驻沈阳的坦克第六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将和军事委员图马尼扬中将在大和宾馆专门宴请曾克林、唐凯同志的席间,克拉夫琴科上将告诉他们:“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同志已经来电,说你们是毛泽东、385共产党的队伍,你们可以安心驻军沈阳。
”他还表示:“你们来沈阳,我们没有去车站欢迎你们,很对不起。
这主要是受中苏条约及英美国家的限制,我们不得不如此。
”他还建议我们把“八路军”的臂章改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的臂章,在外交上可以争取主动。
这个建议我军接受了,这就是以后东北人民自治军名称的来由。
这次事件,不仅使我军进入沈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增强了两军之间的信任和友谊。
不久,经双方共同商量,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沈阳卫戍司令部,由曾克林任司令员,张化东任副司令员,唐凯任政委,张进任参谋长,汤从烈任政治部主任。
我们的部队摘下“八路军”的臂章,换上“东北人民自治军”的臂章。
苏军司令部还下达命令:凡佩带“东北人民自治军”标志的部队,可以在东北各地活动,不受阻拦限制。
一个月后,曾克林原来的4000千人的队伍,已经发展到80000多人了。
李运昌、曾克林部队后来在沈阳成立了四个保安团,在本溪成立了二十一旅,重炮旅,坦克团和学兵团,在锦州成立了二十二旅,三十旅和炮兵旅,在辽阳,鞍山等地成立了二十三旅,二十四旅,二十五旅,还有八个保安团。

中路军是最早传来好消息的。
8月17日,中路军即第15军分区11团、51团,进至平泉与苏军会师后,分兵进击宁城、凌源,直抵赤峰。
同一天,由永潮生任队长、郝福鸿任政委的迁青平支队300余人,作为中路部队的先遣部队,出关向宽城、平泉、宁城、赤峰方向进发。
此日与苏军进入宁城为同一天。
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一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到达热河全境,接收所有日伪政权。
宁赤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张立文和承平宁联合县民政科长李惠友等人随主力部队和迁青平支队到达宁城地区之后,一直坚持在这一地区战斗和工作。
1945年8月17日,苏军进抵宁城县地区,张立文等人知道了苏联出兵中国对日作战及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的消息后,立即于1945年8月24日,率领周佐君、刘宝玉等人,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八路军宁赤联合县办事处的名义,接收了宁城马占城子伪村公所和伪组合,将伪职员遣散,将粮食、布匹等物资,通过各甲分给当地群众,在当地产生很大影响。
8月24日,根据中共热河分委的指示,赤峰市政府和赤峰县政府成立,张立文任赤峰市市长(县级市),李继昌任赤峰县县长。
不久,权星垣任赤峰市委书记,陈光任赤峰县委书记(对外称政委)。
1945年8月28日,张立文、李惠友等人到平泉,见到了已随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所率联队到达平泉的15地委副书记宋诚,受宋诚派遣,张立文、李惠友率30余人去接收赤峰。
9月,中共热中地委、热河省第1督察专员公署、热中军分区在赤峰成立。
地委书记黄文、专员杨雨民(兼)、军分区司令员赵复兴、副司令员何挺一。
1945年11月,冀热辽中央分局决定,西拉沐沦以北林西、克什克腾、巴林右翼旗、巴林左翼旗、阿鲁科尔沁旗等划归热北管理,中共热北地委、热北军分区及热北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在林西成立,王逸伦任热北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李望淮为副书记,张盘新为专员,卜云龙为军区副司令员,萧佐汉为组织部长,王纪明为宣传部长,石汝麟为秘书长,苏雷为林西县长。
王逸伦在苏联驻军支持下来到热河中部的赤峰和北部的乌丹、林西扩军,前后共委任18个支队、2000多人。

由我第十四地委书记李子光、军分区司令员舒行、副政委黄文率领的我第13团、16团和冀东支队,于8月19日,从将军关出长城,向热河挺进。
西路北进部队沿途攻城掠地,促使伪军伪警察起义或改编达20000人,这些起义部队与十四地委13团合编为热河笫二十五旅,后来整编成为热河笫二旅;8月31日,在兴隆促成伪满第五军管区西南地区防卫司令黄方刚四个团和伪警察讨伐大队、兴隆县县长于佩珊所部10000多人起义改编。
西路军随即挺进承德。
此时,坚持在围场、隆化地区的由我第13团团长师军、政委王文,第十四地委组织部长李越之率领的我挺进第一支队400余人,收复了围场、龙华、丰宁3座县城。

李运昌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树立先导意识,果断迅速组织冀热辽军区主力挺进北进光复热河,仅三个月就控制了东北,部队一下子发展到了十二个旅和众多二线兵团,为我军巧妙布局冀热辽,谋取黑吉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建立中央分局和热辽省级、地级领导机构,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群体

①建立冀热辽中央分局 ,加强冀热辽统一领导。

1945年10月27日,中央在承德成立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书记程子华,副书记黄火青,委员欧阳钦、赵毅敏、肖克、李运昌、詹才芳、吴德、李楚离、张明远、高自立、赵尔陆。

1947年3月,冀热辽中央分局林西党代会前易名为中共东北局冀察热辽中央分局,把察哈尔纳入其管辖,冀察热辽分局划归东北局领导。
1948年4月,因程子华任前方第二指挥所(由冀察热辽前线指挥所改称)司令员,黄克诚到冀察热辽任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
6月,中央批准冀察热辽分局由九名委员组成,以黄克诚为书记,不设常务委员、副书记。

中央分局在解决热河蒙民问题,实现内蒙古统一,应对国民党全面进攻,孤立切断北宁线,连接东北华北根据地,壮大东北根据地发挥重要作用。
程子华兵团及其八纵、九纵、十一纵及若干独立师、骑兵师、几十个二级兵团,成为东野重要力量。

②建立热河、热辽省级领导机构。

1945年9月20日,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冀热辽区委会热河分委员会建立,任命胡锡奎为书记,李子光、王国权为副书记。
11月9日,中共热河委员会成立,书记胡锡奎,副书记谭余宝,委员段苏权、李运昌、李子光、王国权、李德仲、马载、李六如、王逸群。
9月20日热河公署建立,主任李子光,副主任杨雨民,任务是接受政权。
11月13日热河人代会产生省政府,主席李运昌,副主席李子光、杨雨民。
9月20日晋察冀中央局决定,热河军区成立,司令员段苏权,政委胡锡奎(兼),热辽省成立后书记改为黄火青。
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战争态势,方便工作,冀热辽中央分局于1946年6月至9月将热河省一分为二,在赤峰成立热辽区党委、行署、军区,省级建制,辖热中分区、热东分区和热辽分区等三个地区,胡锡奎为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杨雨民为行署主任,黄永胜为军区司令员;同时任命冀热辽副书记黄火青为热河省书记兼军区政委。
中共中央、冀热辽中央分局鉴于当时严峻的形势,做岀了放弃承德,转移赤峰的英明决定。
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于8月26日主动撤离了承德,并于9月13日进驻赤峰,10月9日又转移至林西。
1947年6月17日形势好转后迁至赤峰元宝山。

③建立巩固的热河各解放区即地级机构,为东北解放提供巩固后方。

建立热西专区。
热西专区于1945年11月在隆化成立,按晋察冀边区排序排为十六专区,辖承德、丰宁、隆化、围场、东西滦平6县。
开始时成立热西工委、办事处和军分区,11月又成立热西地委、专署。
工委或地委书记先后为黄文、谢明、韩纯德,专署专员为郑旭、周刚、李守真,军分区司令员为舒行、钟辉、钟辉琨。

建立热南专区,即十七专区。
1946年6月在青西县宽城组建热南地委、军分区,8月20又成立专署,辖承德、平泉、青龙、兴隆、青西五县。
热南地委书记刘君达、马力,专署专员张兆北,军分区司令员为吴烈。

建立热东专区,即十八专区。
辖朝阳、凌源、建昌、及交叉管理北票、绥中、兴城、阜新、绵西、义县、锦县等。
热东工委书记周治国,办事处主任张兆仁。
1945年11月热东地委建立后书记段德彰,专署专员农康,军分还司令员刘兴隆。
1946年后,热东地委书记王国权,专署专员仇友文,军分区司令员丁盛任。

建立热中专区,即十九专区。
1945年9月热中专还在赤峰建立,1946年7一10月划归热辽区后复归热河管理。
始辖赤峰市、平泉、建平、建西、新惠、翁牛特左旗。
后历经变更,管辖赤峰市、平泉、宁城、乌丹、喀喇沁右旗、建西联合县、翁敖联合旗。
黄文、王孝慈任地委书记,杨雨民、王新华任专署专员,赵复兴、黄文、欧致富任军分区司令员。

建立热北专区,即二十专区,后昭乌达盟。
1945年12月建立于林西,1946年6月迁至林东,改称昭乌达盟,辖林东、林西、开鲁、巴林右、阿鲁科尔沁、扎鲁特、经棚。
47年春扎旗、开鲁划出。
热北是一个大区,地委书记王逸伦、权星垣,专员专盘新、萨嘎拉扎布,军分区司令员喻楚杰、何能彬、钟辉、罗云。
蒙骑四师、天大支队、热北骑兵笫三团即朱德骑兵师笫三团和独立六师骨干17团(昭乌达独立团)均为热北专区武装。

建立热辽专区,即二十一专区。
1946年2月于敖汉成立,辖朝阳、北票、义县、北阜义联合县,地委书记陈文彪,专署专员李杰庸,军分区司令员欧阳家祥。

建立乌丹警备区,以西拉沐伦为屏障建立的拱卫林西的特别专区,即22专区。
警备区于1946年10月建立,12月即改为二十二专区,1947年11月撤销。
含赤峰、赤西、围北、乌丹等,工委丶地委书记宋诚、邱会作,专员(先为办事主仼)刘正文、刘锡三,军分区司令员张苏、吴烈。

三、以退为进,苦心经营西拉沐伦北林西,妥善解决热河蒙民问题,促成内蒙古完全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林西是中共热北地委、热北行署、热北军分区的根据地和驻地,也一度成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军区和热河省委、政府的驻地,一度成为冀察热辽指挥中心和东北华北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大后方,享有“小延安”和红色林西之誉。
当时,中共许多领导和身经百战的将领云集于此,他们带着党中央“热河极为重要,所去东北干部尽留热河”指示,来到塞北小镇,在这里开辟根据地。
他们来自延安、来自绥远、来自冀东、来自江南、来自祖国的八方四面;他们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把满腔热血和青春之歌,都留给了热北人民。
如:程子华、肖克、胡锡奎、黄火青、欧阳钦、黄永胜、邱会作、赵毅敏、李运昌、罗瑞卿、王逸伦、权星垣、刘昌、杨雨民、李子光、任思忠、钟辉、喻楚杰、卜云龙、惠北海、石汝麟等110位地师级以上干部,在这里参与指挥了冀察热辽及东北的解放战争,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宏伟篇章,给世人留下了重彩浓墨的鲜红之笔。

1946年8月26日,国民党13军由平泉岀发,分三路合击承德。
8月27日,中央分局及热河省委、省府撤离承德。
中央分局经隆化、围场、赤峰,于1946年10月迁到林西。
一时间,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林西,操着各地口音的高级干部云集,医院、学校、剧社、报纸、宣传队和一支支工作队皆会于此,一支支部队都向这里开进。
彼时的林西镇,庙小龙大,真正成了党与军队的指挥中心和战略后方,也成了敌人关注和争取的主战场。
在中央分局领导下,冀察热辽军区向东北输送兵源37万人,东野8纵、9纵、11纵等均来自冀察热辽,有力支援了东北解放。

李运昌率领的冀热辽部队奉中央之令,迅速越过长城,或从苏蒙军手中,或直接从伪满军队手中占领、接收相当一部分热辽县、市政权。
到1945年9、 10月份,基本上把国民党势力挤压出去,顺利控制了热河省南部、中部等绝大部分区域,建立起热河分委、热河军区、热河行政公署。
当继续向北推进到达热河省北部的昭乌达盟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热河省以西拉沐伦河为界,以南为卓索图盟,农垦较早,大部已转营农业;北为昭乌达盟,包括克什克腾旗/经棚、巴林左旗/林东、巴林右旗、阿鲁克尔沁旗、扎鲁特旗/鲁北及开鲁、林西二县。
昭乌达盟,即热北。
在苏蒙军队进占热北后即1945年9月初,巴林左旗和子章在林东镇建立“巴林左翼旗人民自治委员会”,并在各村设立自治分会、自卫队,维持社会秩序。
到11月中旬,全旗自卫队整编成为“公安队”。
次年1月初,昭盟各旗县召开代表大会,通过了盟内各旗县共同防卫协议,组成“昭盟共同防卫警备队”,公推和子章为总指挥。
从政治倾向上来说,和子章长期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有联系,对共产党、八路军很信任,希望中共帮助其实现“民族自治”,相互间建立一种非上下级领导的关系。
10月,中共热北军分区司令王逸伦在苏联驻军支持下来到热河北部的乌丹、林西扩军,前后共委任18个支队、2000多人。
10月底或11月初,热北军分区一支部队从乌丹经大板强行去林东,在途中与和子章部遭遇,发生武装冲突,被迫撤回林西。
程子华和冀热辽分局很清楚,依据民族自决、民族平等原则,蒙民有建立自己军队的权利,我党、我军有帮助的义务。
当时山海关、锦州等出关通道已被国民党军队切断,热河已成为中共党政干部及军队进入东北的唯一陆上途径,全面控制热河在全国战略意义更为重要。
1946年初,经赤峰驻军司令员马丁洛夫出面调解,强令和子章部撤退,恢复和平局面。
但和子章不为所动,坚持要求“实行内蒙独立”,中共军队退出热北到西拉沐伦河以南,赔偿损失。
2月中旬,热河省委书记胡锡奎亲到赤峰,经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卓索图盟领导人白云航商谈,就热北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双方商定:避免军事冲突,暂时维持现状,恢复两地交通。
鉴于和子章拖延退出林西县五十家子、新林镇等地,胡锡奎指示热北地方领导人坚持不用武力的和平方式解决,针锋相对去面对。
随后,热河八路军主力68团开进林西,在2月24日与和子章部在上述两地发生武装冲突。
3月中旬,博彦满都、哈丰阿等人赴赤峰途经林东,命令和子章等与中共谈判解决问题,热北的冲突才暂告平息。
不久热北地委与和子章达成林西协议,冲突终于平息。

1946年2月中旬,中共热河省委书记胡锡奎到赤峰亲自出面,约白云航谈话,再三说明向国民党找出路无异缘木求鱼,内蒙古自治运动只有依靠党领导下才能进行,劝告白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合作。
1946年2、3月,内蒙古自治运动促进联合会、东蒙古人民自治军第三师赤峰办事处、内蒙古人民自卫军卓盟纵队、内蒙古自治学院先后成立,白云航担任主任和司令,中共蒙族党员孔飞、克力更等为副主任、政委。
其中,卓纵受八路军指挥,内蒙古自治学院由热河省政府主办。

1946年11月18日,中共西满分局建议中共中央、中共东北局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
中共中央1946年12月26日复电认为,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已经具备条件。
在此之前,聂荣臻和晋察冀中央局提岀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应该尽早东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展东部工作上。
为此,乌兰夫派人先后前往冀热辽中央分局、西满中央分局、中共东北局做了东迁工作的专题汇报。
内蒙党委、自治运动联合会已经做好了东迁的各种准备。
同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向晋察冀中央局、冀热辽分局、晋绥分局、东北局、西满分局和云泽发出关于内蒙古自治问题的指示,指出:“为了团结内蒙(古)人民共同抵抗蒋介石的军事进攻与政治经济压迫,现在即可联合东蒙、西蒙成立一地方性的高度自治政府,发布施政纲领,但对蒙汉杂居地区仍容纳汉人合作,并避免采取独立国形式。
此事请即考虑,提出具体意见,进行具体准备,以便于最近期内实现。

  1946年12月13日下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一行10余人由贝子庙抵达冀热辽中央分局所在地林西。
中共冀热辽分局机关报——《民声报》于头版头条发表了《内蒙人民领袖云泽主席抵达林西,今日召开欢迎大会》的消息。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刚刚到达林西的乌兰夫、刘春等人,就于12月14日与冀热辽中央分局和热河省委负责人程子华、胡锡奎等召开会议,协商讨论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问题,并就成立后的内蒙古政府的性质、疆域、民族工作、党对政府工作的领导、武装工作达成重要共识。
12月15日他们将讨论结果电告中共中央,提出:“为统一内蒙(古)领导,建议组织内蒙党中央分局,归东北局领导”,“务组内蒙解放同盟,作为内蒙广大进步分子的组织”等意见(内蒙古大学《内蒙古通史》)。
乌兰夫主席在林西期间,冀热辽中央分局于12月14日作出了《关于热河蒙民工作的指示》(简称《指示》)。
提出,要从热河地方蒙族聚居区的实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观点,分析各蒙民地区的经济、政治状况,总结在近代历史上蒙古族人民长期处在受异族统治的地位的情况。
《指示》要求:“中国人民的民主斗争若不能获得胜利,少数民族的解放也是不可能的”,在“内战炮火燃遍的热河,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法西斯大汉族主义的统治灾难直接威胁着热河蒙胞与全体同胞”的时候,摆在内蒙古人民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内蒙古的成吉思汗子孙团结起来,反对内蒙古人民的首要敌人一一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为内蒙民族自治与自决而斗争。
”《指示》号召:“内蒙古民族的斗争,必须跟全国人民在一起,特别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才能争取内蒙古民族解放与中国的独立和平民主的胜利”。
《指示》还就全热 河蒙古民族团结在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周围问题;实现内蒙古民族的、高度的自治问题;实行初步的土地改革、解决蒙汉土地纠纷问题;建立内蒙古民族的人民武装问题;关于经济文化建设问题;关于宗教问题;加强党对蒙民工作的领导问题;克服蒙古族工作中的各种倾向等八个重大问题作出了明确的具体的指示。
《指示》是通篇贯穿着党的民族政策精神的文献纲领,它的制定发布,对促进热河蒙汉民族之间的团结,对建设冀热辽根据地,对早日争取全国解放的斗争,对不久就要成立的内蒙古政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12月14日,刚刚到达冀热辽中央分局驻地林西的乌兰夫,就对国内政局及蒋介石向内蒙人民疯狂进攻发表了“林西谈话”。
“谈话”代表内蒙二百万人民强烈谴责国民党伪国民大会是一个违宪大会,要求“东蒙、西蒙与共产党、八路军并肩作战,反对蒋介石进攻。
”他郑重声明:“内蒙古人民自决、自治权利是二百万蒙古人民的要求,…我们有力量拿起枪来,粉碎大汉族主义的进攻,完成蒙古民族解放事业” 1947年2月1日,乌兰夫千辛万苦抵达乌兰浩特,并于5月1日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了以他为首的内蒙古政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蒙统一,自此热河问题得以解决,东北才有了更加巩固的后方。

四、抓纲治本,贯彻土地法大纲,全面扎实推进土改工作

1947年7月9日全国土改工作会议召开。
胡锡奎率领东北局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热河土地改革的经验,比较系统、详尽地论述了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并于10月10日公布实行。
《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一个彻底消灭封建制度的土地革命纲领。

1947年10月,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组织千余干部、学生下乡,执行土改、扩军、征粮三大任务。
当时,共组成3个工作团,北团500多人,由徐懋庸、马洪带队,到叶赤线一带的热辽地区;南团400多人,由范儒生、郗占元带队,到热东、辽西地区;直属团100多人,在赤峰附近。
分局领导干部黄火青、欧阳钦(杨清)、赵毅敏,热河省副主席李子光、杨雨民等,都分别参加了各团的工作。
《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后,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积极贯彻中央的土地政策,在建昌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土地工作会议精神,调整了土改工作部署,确定了热东、热辽两专区为试点地区,派胡锡奎、李子光到北团,欧阳钦到南团,加强两团的领导,并以两试点团为榜样,在全区普遍推开。
这样,一个以宣传、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热河大地上疾风暴雨般迅猛地开展起来。

热东、热辽两地区,作为土改试点地区,是整个热河土改的一个缩影。
这两区的平分土地运动,大体是分五步进行的:

第一步,组成工作团,整顿队伍。
北团以建平县为重点,组成中共建平县土改工作团委员会,由危拱之任书记,郗占元、陈光任副书记,下边又成立了4个分团。
南团以叶柏寿县为重点,也组成中共叶柏寿县土改工作团委员会,范儒生任书记,田志周任副书记,下边设立8个分团,然后,各自集中全县干部进行整训,学习中央土地会议文件,进作度,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

第二步,扎根串连,组织农村阶级队伍。
工作团进村后,原来的党员、干部一律停职审查,由贫雇农接管领导权。
工作团直接向群众宣讲土地法大纲,进行访贫问苦,扎根串连,用“滚雪球”的办法,逐步形成贫雇农积极分子队伍。

第三步,砍大树,搬石头,向封建阶级发动全面进攻。
两县都采取了大拘捕的办法,即把全县所有地主、富农强行集中起来。
叶柏寿县一夜之间抓捕2207人,并查封了他们全部财产。
非试点县也采取统一行动,如喀左旗的后坟区,一次就抓捕1375人。
然后召开斗争大会,群众诉苦,当场处决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
会议规模一般都在数百至千人左右,少数有万人以上的。

第四步,挖财宝,填穷坑,分配胜利果实。
全面拘捕地富分子后,一面由贫农团和人民法庭逐个审查他们的罪行;一面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挖财宝,分浮财活动。
叶柏寿县分浮财:粮食3.5万,银元1650元,大烟7025两,大牲畜6725头,猪羊1.6万只,农具50多万件,共有9.7万多人分得了胜利果实。
群众敲锣打鼓,喜气洋洋,互祝财宝还家。

第五步,查土地,定成分,平分土地。
在斗地主、挖浮财的同时,即开始着手划定阶级成份和清查土地、平分土地的工作,阶级成份一般划分为8种,即雇衣、贫农、下中衣、中农、富裕中农、小地主。
中地主、大地主。
通过丈量土地,不仅查出地主、富农医报的黑地也订出了上中下三等土地标难,然后进行平分。
取消了蒙汉有别,照顾蒙民的政策。

热河的土地革命,经过清算复仇、检查深入和平分土地等阶段的斗争,基本区80%以上从根本上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地主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旧式富农的封建尾巴已被割掉,农民则已取得了进行生产的生产手段。
同时,数以百万计农民被发动起来,形成了空前规模的群众大翻身运动,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通过这次运动,使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封建剥削制度士崩瓦解,广大农民成了农村中的主人,真正掌握了政权,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固基础。
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四年来,热河共有16万多人参军参战,壮大了冀察热辽部队,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战争。

五、动用正规军, 剿除匪患,保卫土改胜利果实

热辽地区尤其是热河历史上就是匪患丛生的地方。
1933年至1945年日寇统治时期,由于日军残忍的军事、政治统治,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的土匪基本绝迹。
抗日战争胜利后,没有一兵一卒的国民党军队却先后调集第十三军等10余万人抢占热河。
同时,国民党政府大肆收编伪军、伪警察、汉奸和日本投降后蜂拥而起的土匪,委以各种番号,对抗人民政权和人民解放军。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战争时期,热河全省先后有土匪450余股,匪徒5万余名。

从1945年冬开始,冀热辽中央分局、中共热河省委、热河军区就开始组织剿匪斗争。
中央分局1946年10月任命王逸伦为书记兼政委、张苏为司令员,抽调正规军组成清剿土匪专门部队进行大规模正规军剿匪。

整个剿匪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冬至1946年春,主要清剿由日伪汉奸、伪军警、讨伐队和惯匪组成的大股土匪;

第二阶段:1946年冬至1947年春,主要打击配合国民党军队进犯解放区的股匪;

第三阶段:1947年夏至1948年春,主要清剿进行反扑的地主武装、伙会、民团、叛匪降队和“还乡团”;

第四阶段:1949年至1951年,主要是清剿残匪,挖潜伏的土匪。

1945年10月至1948年8月,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部队热河军区、冀热察军区、冀东军区等部队与地方人民武装联合剿击,共进行剿匪作战869次,先后剿灭大股匪帮十余股,歼灭土匪19211人,缴获轻重机枪104挺,各种炮28门,长短枪11501支,子弹14万发,战马1327匹,汽车8辆,大车140辆。
到1951年末,热河匪患基本根除。

①剿击白金辉匪股。
1946年1月,国民党军向热河东部进攻。
经棚县(今内蒙古什克腾旗)白岔区区长白金辉(地主,日伪时期任白岔警察署长。
日本投降后,被县民主政府任命为区长)带百余人叛变,随即网罗土匪200余人,最多时达到600多人,活动于经棚、林西、围场、乌丹、赤峰等地,先后袭击人民解放军和10多个区公所,杀害县、区干部20余人,抢劫粮食、财物无以计数。
1947年2月下旬,白金辉勾结陶汉选匪队,共约2000余人,袭击围北县工委、县政府。
围北县支队在冀热辽军区第二十二军分区骑兵2团配合下,与叛匪交战多次,终将围北县工委、县政府人员营救脱险。
同年5月21日,白金辉、于秀成、任芳等股匪800余人,将参加中共冀热辽第一次代表大会返回的冀东代表团包围在赤峰西部柴火栏子村。
激战中,冀东区组织部长苏林燕、十五地委宣传部长、军分区副政委等22人牺牲,酿成冀热辽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事件——柴胡栏子事件。
事件发生后,冀热辽军区出动朱德骑兵旅第二、第三团,热西、热北军分区、第二十二军分区的地方部队以及经棚、林西、赤西、围北等县支队,对白金辉、于秀成匪帮展开围剿。
先后与匪作战30余次。
6月中旬,骑兵2团在围场县杜格歹将白匪包围,激战3小时,将白匪的大女儿和中队长刘振山击毙,白匪向经棚逃窜。
7月,白匪在经棚抢劫,遭热北部队攻击,白匪长子被击毙。
7月22日,骑兵2团追击一昼夜,把匪队包围在平房村一个地主大院,歼灭土匪14人。
土匪乘夜突围逃走,骑兵2团继续追击到哈拉道口兴隆沟,击毙白匪副总指挥郑永寿,毙伤匪徒30余人。
半月后,朱德骑兵旅副旅长卜云龙指挥1、2、3团,将白匪包围在大碾子川,激战一天,击毙、俘匪40余人。
12月,白匪窜回白岔破坏土改,进行报复,遭到驻林西步兵团剿击,毙命8名,被俘4名。
此后,热北部队乘胜追击,白匪难以立足,投靠驻多伦的国民党军队。
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收复多伦战斗中,白匪又遭痛击,白带百余残匪投靠傅作义部队。

②剿灭张桐轩匪股 。
张桐轩为赤峰县阴河川大地主,伪满时效忠日寇,当过警长。
日本投降后,张混入一支进步人士组织的队伍(后改编为赤峰县大队)。
同年11月国民党军队攻占山海关,进而进占东北后,张乘机发动叛乱,集匪300余人,四处烧杀抢掠,袭击区公所,杀害干部、群众20余人。
1946年,张匪投靠国民党军,被编为保安队,继续到处抢劫,袭击人民解放军地方部队,杀害干部、民兵数十人。
在人民解放军热西、热中部队的连续追剿下,张匪逃往热北。
1948年底热河全境解放后,张匪隐匿潜伏。
1951年镇反运动中被逮捕归案,在赤峰县丁家营子被公审处决。

③追击韩桑杰匪股 。
韩桑杰,原籍乌丹(今内蒙古翁牛特旗)昭克吐村人。
日伪时期任保安队排长、连长,日本投降后拉杆为匪。
不久,又投靠内蒙古自治军,在第4师34团2连任连长。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赤峰时,韩桑杰带领2连叛变为匪,与东北、热河等地股匪勾结,为害百姓,袭击人民政权,残害革命干部,血债累累。
1947年,人民解放军冀热辽军区派出强大兵力剿匪。
韩匪窜至沙漠地带,继续为非作歹,犯下新的罪恶。
1948年5月,中共热中地委派卓索图盟纵队、翁牛特旗、敖汉旗支队联合剿匪。
剿匪部队分头堵截,在老哈河击毙匪徒18人。
之后,剿匪部队采取“发现匪踪,穷追不舍”的方法,将土匪追得筋疲力尽,无处安身。
1948年底,在剿匪部队的打击和政治攻势下韩匪股分崩离析,彻底瓦解。
有的逃跑,有的投降,韩匪率几名亲信逃往蒙古人民共和国。
1953年,中国政府将韩从蒙古引渡归案。
同年5月3日,韩匪在大板(巴林右旗)被公审处决。

④隆化剿匪 。
赵珍、于合、卢文是隆化县西部3股大土匪。
3股土匪不仅抢劫杀人,强奸妇女,而且破坏土改,袭击人民解放军及地方武装,杀害革命干部百余人,血债累累,罪恶滔天。
1948年,热西军分区独立团和隆化、围场两县支队联合进剿3股土匪,作战30余次,3次进攻张三营土匪据点,共歼灭土匪300余名,夺回大量被抢财物。
在隆化高丽营战斗中,击毙“活阎王”、匪首赵珍。
1948年5月,人民解放军解放隆化时,这3股土匪被歼灭。
隆化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热辽军分区欧阳家祥司令员带领部队在隆化、喀喇沁剿匪时,曾给匪首伊相臣写信劝降,但伊匪不停劝告,继续流窜,死心塌地为匪。
1948年4月初,伊匪队在吴家沟被人民解放军热中军分区第19团包围,伤亡惨重。
5月,伊匪对又被热中军分区第11纵队某部围歼,被击毙50余人,被俘30余人,只有18人脱逃。
8月,伊匪逃窜到怀柔境内。
11月,伊匪部被人民解放军缴械。
伊相臣化装潜回围场科勒沟一带,又收罗散匪继续作恶。
1949年春,在热河剿匪中,伊匪股只剩下2人。
8月13日,伊匪逃到孤山村,被当地政府抓获。
1949年9月,伊匪被隆化县人民政府处决。

⑤青龙剿匪 。
青龙县是热河地区匪患严重之地,清末时期即有匪众千余人;民国前期,先后活跃着老耗子、朱玉璞、金海龙、大青山、小白龙、穿山甲、大灯楼子等股匪。
后在民国政府官军部队和河北省保安团剿击下,至1930年,匪患基本平息。
民国后期,青龙境内又兴起韩殿臣政工队、张寿芝自卫队、王庆会、宋绍久、张金忠匪队等股匪和17股零星土匪。
这些土匪不仅灭绝人性,而且极其反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安定带来极大威胁。
1945年末至1946年春,人民解放军冀东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独立团、警备团、独立4团抽调大部兵力,加上青龙县支队3个连共1700余人,对活动在青龙各地的土匪进行围剿。
至1946年底,歼灭土匪5股,击毙90余人,慑服270余人,处决罪大恶极的匪首、惯匪5人。
1947年7月9日,青龙县委建立区小队、整顿民兵队伍,配合冀东军区第16军分区部队剿匪。
12月22日,县公安局在隔河头公开处决匪首樊春林等4人。
1948年3月,县支队在各区小队和民兵配合下,继续追剿土匪。
同时发起政治攻势。
4月,420余名土匪及其家属向人民政府投诚请罪。
5月28日,以高占海等为首的5个还乡团在义院口(今属抚宁)被驻青龙剿匪的人民解放军某警备团和青龙县支队围歼,被俘1080人。
7月,叛变为匪的青龙县6区战勤指挥部主任张春利匪部被剿匪的某独立团1连歼灭。
8月中旬,独立4团会同县支队在8区狮子坪朴杖子庄包围了宋绍久匪队,俘匪70余人。
1948年9月3日,中共热河省委决定成立青龙县剿匪指挥部。
自此,形成了以军分区部队为主、地方武装、公安和民兵及邻县支队联合作战的格局,在全县铺开剿匪运动。
1948年春至1949年秋,剿灭匪队19股,击毙匪徒223人,俘1427人。
缴获六零炮2门,炮弹12枚;机枪2挺,冲锋枪2支,大枪257支,手榴弹12枚,大枪子弹2600余发;金银、财物若干。
1949年10月2日,就地处决恶匪25人。
1950年6月,全县再次掀起清剿残匪运动。
1951年5月至1952年11月,在肃反、镇反运动中,又清出隐匿的匪徒315人。
至此,青龙匪患完全平息。

⑥平定赵辅臣匪帮叛乱 。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原青龙县警察讨伐队2000余人迫于形势,向八路军投降。
经过整编,被改编为八路军冀东第三纵队,原讨伐队副司令张金祥任第三纵队司令员,原讨伐队队长赵辅臣任第2团团长。
接受改编后,赵辅臣暗中网罗伪警、宪、特人员及反动地主,组成第2补充连,图谋以此为主力,发动叛乱。
但其叛乱阴谋被上级识破,赵辅臣第2团被改编后编入冀东军区第十三旅,赵任第十三旅参谋长。
1945年11月下旬,赵辅臣以收降土匪武装为名,带领30多名官兵回其老家青龙县杨树窝铺。
尔后,赵辅臣秘密与国民党都山县党部取得联系,联络反动地主、伪警察、土匪武装,相约发起叛乱。
12月7日,赵辅臣密令补充连悄悄包围杨树窝铺村,然后以请客为名,将随行的彭参谋、庞指导员等11名八路军官兵杀害。
凌源姜克芝匪部同时起事,攻占木头凳区公所,杀害3名革命干部。
9日,赵辅臣率叛匪进驻大巫岚乡三家村,准备进攻青龙县城。
中共青龙县委闻讯,迅速组织党政机关撤离。
县支队1个排坚守县城,2个排在东苗杖子岭设伏阻击。
10日拂晓,赵辅臣匪部向县城发起攻击,上午9时许占领县城并杀害地方干部13名。
叛乱发生后,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派出第57团、第61团会同青龙县支队剿击叛匪。
第57团和县支队攻打青龙县城,第61团攻打杨树窝铺。
11日,赵辅臣派阎乃庚、高占海带叛匪一部向双山子窜犯。
行至焦杖子村,遭县支队阻击,遂退回县城。
12日,赵辅臣亲率叛匪到焦杖子村攻打县支队,被第57团和县支队击溃,又逃回县城。
当晚,第57团和县支队向县城发起攻击。
经一夜激战,收复青龙县城。
13日晨,剿匪部队击退增援赵辅臣的国民党军队1个连。
赵见大势已去,遂率残部突围,途经土门子退守杨树窝铺。
14日,第61团包围杨树窝铺围剿叛匪。
匪部溃散,叛乱被平息。
赵辅臣逃往口里投靠国民党后,继续活动于临榆、昌黎、抚宁、迁安、乐亭、滦县等地,与人民军队为敌,与人民为敌,与共产党为敌。
在解放战争胜利时,赵辅臣逃往北平隐匿。
后赵辅臣被北京市公安局抓获,被青龙县人民法院执行死刑。

⑦平定塔日巴、额勒登格、乌日他等蒙骑四师叛匪。
1946年12月15日,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及热辽边区司令李守信成立前敌指挥部,做出了进犯天山的战斗部署。
敌人进犯天山的部队为中央军一个营;塔日巴、额勒登格35团叛匪阿日本嗄团;翁牛特叛匪好特老团;原巴林右旗蒙汉联军骑兵34团2连连长、叛匪乌日他团;扎鲁特东日布团(达里扎布名下,800人左右);奈曼嗄斯拉部,总兵力近2000人。
敌前敌总指挥部设在开鲁麦新双合兴,前敌总指挥为达理扎布,副总指挥为原35团团长额勒登格。
按照作战计划,这次进犯天山分二步走:第一步,敌人首先在1946年12月12日拂晓开始,派中央军一个营从开鲁出发,向西先打下开鲁麦新镇双合兴以东富通镇。
额勒登格率35团叛匪渡台河北岸向西拦截北退八路军。
另派敌一部沿台河南岸清剿八路军。
敌前敌指挥部意在打通富通镇,进而在台河两岸钳制奈曼八路军增援天山,扫清天山东南外围。
进犯天山第二步。
敌进犯天山分两路人马:一路由额勒登格率领,包括阿日本嗄团和东日布团两个团,出开鲁经德博勒庙由东正面进攻。
一路由巴林乌日他、翁牛特好特老两个团组成,由西南方面的巴林右旗与阿鲁科尔沁旗交界处东西马鬃山北集结侧击天山。

1946年10月底,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军区曾决定集中优势兵力解放开鲁,借以打击国民党匪徒的嚣张气焰。
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李运昌还在10月底亲赴天山部署解放开鲁战斗,热北军分区司令员兼蒙汉联军司令员喻楚杰、政委权星垣、副司令兼四师师长和子章、副政政委乌力吉那仁、参谋长阿民布和、政治部副主任刘昌等昭乌达盟领导和卓索图盟纵队领导乌兰等都亲自到天山参加蒙汉联军连以上干部会议。
但由于年底额勒登格叛变,打乱了解放开鲁的战斗计划,部队的任务重点调整为保卫天山,守好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东南大门。
为此冀察热辽军区及昭乌达蒙汉联军司令部在查布嘎庙街(天山镇)集结了大队人马:由团长恩和图布新、政委斯布吉德道尔吉(戈更夫)率领的蒙汉联军骑兵4师32团;蒙汉联军4师警卫连;团长兼政委任思忠率领的冀察热辽军区警卫团;骑兵35团3连和1连2排;童玉林支队长率领的蒙汉联军骑兵天大支队。
另外,步兵2团、骑兵34团和孔飞、乌兰、李华亭率领的卓索图盟纵队1支队、6支队、13支队,也迅速集结于巴林右旗政治部所在地白音布统和昭乌达盟治所林东,作为整体参加部队的一部分,也参加了天山保卫战役。
整个热北平叛即天山保卫战役,我方前后投入总兵力达4000人以上(时任四师政治部组织股长白英《天山保卫战》。
其中李运昌司令员派出的由团长兼政委任思忠率领的军区警卫团,有4个步兵营,1个炮兵营,齐装满编一个团人员就达3500人。
部队还配备有轻重机枪、迫击炮、平射炮等武器,每个连都有9挺歪把子机枪,战斗力很强(这支部队在天山保卫战后整编为十六旅46团,见《任思忠回忆录丶热北平叛》)。
李运昌副司令员、陈奇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指定蒙汉联军四师副师长、参谋长阿民布和、政治部副主任刘昌坐镇天山,统一指挥天山保卫战役。

1947年1月6日上午10时,敌正面进攻之敌一部,即额勒登格部窜到天山街东及天山街东南。
首先向天山街北山即查布嗄山发起进攻,妄图先行占领制高点。
我查布嗄山天大支队凭借有机地形,用机枪进行了有力还击,打退了敌多次进攻。
不久,我军在天山街里的部队组织突击力量,也主动冲击两次,但效果不佳。
在东山的大队敌人,也始终不敢盲动,只能胡乱向天山街里打枪打炮,根本没有击中人员设施目标。
双方对峙数小时后,顽匪阿日本嗄和关布拉喜两人带领10多个骑兵,闯进了查布嗄街的东南村,企图撕开口子,打破僵局,建立头功。
见敌硬冲,我军大炮、机枪、步枪一齐开火,结果顽匪关布拉喜当场就被打死,阿日本嗄也身负枪伤险些丧命,吓的马上退了回去。
至下午两点,天山突然刮起了西北大风,风沙弥漫,能见度极低,于我十分有利。
此时,我蒙汉联军指挥部迅即抓住战机,用旗帜和快马迅速下达命令,骑兵32团和蒙汉联军警卫连从天山口方向佯动包抄额勒登格东山之敌。
中央分局警卫团重机枪、迫击炮等各种武器,一齐向叛军东山主力阵地猛烈开火,倾刻间炮弹落到敌阵地上,顿时弹片横飞、尘土飞扬。
辨不出东西南北的这敌乌合之众,都被吓傻打晕了,尤其是有一发炮弹正好把插在山坡上的叛军军旗炸倒了,扬起来的尘土还埋没了扒在地上的叛军机枪手,敌人马上乱作一团。
匪首额勒登格还没来得及下令后撤,扎鲁特匪首东日布却早已拉上本团的人马狼狈逃走。
见敌大乱,我蒙汉联军步兵、骑兵趁势出击,并吹响了冲锋号角。
见抵挡不住我军潮水般的反击,额勒登格叛军也纷纷退去。
待敌狂奔到大小黄羊洼时才稍稍稳住阵脚。
这时,东日布团人马早已踪影皆无。
额勒登格一分钟也不敢停留,慌忙把残兵集中在一起,边胡乱打着枪,边向南撤退,连夜经绍根道德庙逃往巴奇楼子庙。
额勒登格到巴奇楼子那里才得知,巴林右旗乌日他和翁牛特好特老所率队伍,还没有集结起来,就早已被李运昌派岀的冀察热辽部队骑兵34团、步兵2团、卓盟纵队包围控制在马鬃山一带,敌大部分已被消灭,匪首乌日他等连夜逃往扎鲁特旗。
敌两军合击查布嘎庙街计划彻底落空。
阿民布和、刘昌命令蒙汉联军步兵军区警卫团、骑兵32团和4师警卫连兵分两路向巴奇楼子庙方向逃跑的残匪乘胜追击,命令骑兵32团驻天山口的两个连和警卫连先敌到达巴奇楼子庙北山及庙西小山岗埋伏下来,目的是断敌逃路。
与埋伏于庙南开阔之地之南沙窝子里的步兵团南北夹击,彻底消灭溃逃敌人。
查布嘎庙街距巴奇楼子庙约30公里,当晚八点岀发笫二天拂晓是可以到达指定地点的。
但由于军区警卫团道路不熟,在约定的时间内差二十多分钟没有到达预定南沙窝子位置,没形成合围圈,失掉了战机。
拂晓,敌大庙之敌哨兵发现我32团埋伏部队,便鸣枪报警。
敌大队人马仓皇南逃。
阿民布和、刘昌令速射炮向敌开火,骑兵发起冲锋。
敌丢失大量车辆、物资、马匹逃入南沙窝子。
散居庙西小村八九个敌人被俘后交待,这部敌人为达里扎布八百多匪徒。
巴奇楼子围歼战后,阿民布和、刘昌二首长商量,第二天派骑兵32团速往白音塔拉与额勒登格残匪又打了一仗。
额部逃回了开鲁。
至此,天山保卫战以我方大胜敌人仓皇败退而告结束!

⑧达王庙清除布里亚特顽匪。
1947年5月,昭乌达军分区骑兵天大支队、独立团、经棚县支队、昭乌达军分区蒙汉联军骑兵第四师所属之骑兵32团、34团共2000多人,集结在克什克腾旗达赉诺尔湖一带的达王庙,以昭乌达盟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为司令员、副政委邱仁华为政委组成追击剿匪的专门部队,追击围剿布里亚特土匪额仁钦道尔基及35团叛匪塔日巴喇嘛匪帮、34团叛匪乌日他西窜残匪。
盘踞在锡林郭勒盟南及克什克腾达赉诺尔湖西北部好特庙的布里亚特部额仁钦道尔吉接受国民党热察蒙边第一旅长委任,充当反共先锋。
该部匪众360人,仅迫击炮就有7门,长短枪人手各一把,可谓兵强马壮。
他们暴虐成性,杀害干部战士,劫掠粮草,骚扰百姓。
这三支残匪此时已合兵一处,势力更加强大。
这次剿匪,主要在昭乌达克什克腾达赉诺尔湖一带展开。
初始,驻克旗蒙汉联军36团某骑兵连在团政委查干楚伦带领下,首战大胜巴林右旗34团乌日他叛匪,打死敌人16名,俘获敌人6名。
由于首战胜利而丧失警惕,1947年6月3日中午,36团该部在克什克腾达赉诺尔湖亮子河用餐时,突然遭遇布里亚特匪徒额仁钦道尔基的强力袭击包围,双方激战两个小时,除36团政委查干楚伦率一个排突围成功外,指导员色楞以下官兵12人英勇牺牲,18人被俘(一说74人),36团蒙受建团以来重大损失。
与此同时,昭乌达军分区蒙汉联军骑兵第四师主力及天大支队也遭遇到悍匪布里亚特之敌的夜晚偷袭,清剿一度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何、邱二位首长和剿匪指挥部马上调整了进攻部署,令骑兵32团在达王庙阵地用八二迫击炮首先摧毁布匪重机枪阵地。
然后军分区独立团暨步兵2团和天大支队协同一起将敌人包抄起来,并抢占了沙丘制高点,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压制敌火力,缩小包围圈,敌优势荡然无存。
布匪与乌日他、塔日巴残敌在强大火力面前,力量渐渐不支,死伤亦多人,遂慌不择路,遗弃大量物资弹药,纷纷南逃或西窜投奔阿拉善德王处。

经过这次达赉诺尔达王庙一战,彻底击溃了布里亚特土匪的斗志,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还派员还对布匪裹胁和平民做出适当安排。
6月中旬,在蒙骑四师师长阿民布和、师副政委乌力吉那仁领导下,于克旗西北部对骑兵36团进行了专项整顿。
这次整顿除进行思想教育外,重点回顾总结克旗达赉诺尔达王庙战斗失利的原因,对失职并承担责任的36团领导干部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和追责,副团长白福海也因通匪嫌疑而被逮捕。
鉴于36团达王庙战斗后只剩官兵170人的这一实际,昭乌达蒙汉联军司令部决定撤销骑兵36团番号,所余官兵并入蒙骑四师其它部队。
 

六、建立质量优良,人数众多的野战部队,储备数量充裕的二线兵团

1947年4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并改称冀察热辽军区,属兵团一级建制,辖热河、冀东、冀热察3个军区。
因为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和军区、热河省均己由承德迁林区,热河军区实际由冀察热辽军区联属兼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第一次党代会就是在林西召开的。
中央局书记、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为程子华,政委黄克诚,副司令员李运昌、陈奇涵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黄火青,参谋长黄志勇。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地方军、野战军分开的精神,在9个野战旅,10、4万人基础上,冀察热辽军区决定加快扩大部队规模。
1947年8月组建了黄永胜(后段苏权)、刘道生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辖二十二师、二十三师、二十四师;詹才芳、李中权第九纵队,辖二十五师、二十卞师、二十七师。
除此之外,冀察热辽军区组建了独立一师、二师、三师、六师、八师和骑一师、骑四师、独立四师、独立五师及冀热察独立七师共20万大军。
不久建立以贺晋年为司令员,陈仁麟为政委的十一纵队。
除此外,冀热辽各根据地还有几十个团的地方武装。

七、完成中央分局使命,实现职能的快速转型

1948年11月,东北及热河全境解放,东北民主联军即将入关,全国解放形势已发生根本变化,冀察热辽中央分局已无存在必要。
据此东北局呈中共中央,提议撤销冀察热辽中央分局。
中共中央发出1948年11月20电,同意东北局的请示,决定:

①同意分局11月13日关于改变组织形式之建议,即取消冀察热辽分局、政办(处)及军区,另成立热河、辽西两省。
直属东北局一级管辖。
原冀热察军区所属之热河[西]地区即归还热河。

②冀东及冀热察两区党委及其所辖地区(除热河部分外)划归华北局管辖,但在平津战役期间,其有关作战及之[支]前之工作,仍归东北局及林罗指挥之。

③冀(察)热辽分局之架子,除必须用以配备热河、辽西两者外,由黄克诚同志率领南下,将派往平津城市工作。

中共冀察热辽中央分局迅速下发《关于成立热河、辽西两省委、省政府的通知》(1948年12月26日),决定调整任命热河、辽西两省委及省府干部,并经中央、东北局批准公布:

①热河省委:由李运昌、马载、李望淮、李子光、阎顾行、杨雨民、权星垣等组成,以李运昌为书记、马载为副书记。
省府由李运昌兼主席,阎顾行为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杨雨民为第二副主席兼民政厅长,王焕如为财政厅长,刘潜、杨润田为建设厅正副厅长,农康为教育厅长,王延年为公安处长。

②辽西省委:由胡锡奎、王国权、李乐光、李东冶、韩纯德、罗成德、李杰庸、朱军、史立德等组成。
以胡锡奎为书记,王国权为副书记。

194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平津战役。
为顺利接管天津这座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1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东北局:“请黄克诚以尽快速度结束工作,率干部随东北野战军南下,黄并准备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
”当时,任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冀察热辽军区政治委员的黄克诚接到中央指示,火速率一批干部入关,其中包括由周恩来和陈云从沈阳抽调的30多名干部。
此时,黄克诚47岁。
黄克诚到天津任职,是毛泽东的提议。
在毛泽东看来,打天津是东北野战军的部队,因此选派一名有威望的东北部队领导干部主持军管会工作,有利于天津的稳定和工作展开。
同时,黄克诚沉稳、老练的性格,以及长期具有的党政军工作经历和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则是最佳人选。
随后,党中央确定了接管天津的组织机构和组成人员。
任命黄克诚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黄敬为市委第一副书记、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兼天津市市长,黄火青任第二副书记。
随后,抽调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石门市委、渤海区党委、冀鲁豫区党委等部门的干部共7400余人,此外还有之前为保存力量从天津撤到胜芳的地下党员;各区党委党校和大学学生;少数工人积极分子,他们集结胜芳地区,进行接管天津的各项准备工作。
1949年1月14日,天津攻坚战发起的同时,黄克诚与黄敬率接管天津的7400余名干部进入天津战役指挥部所在地——杨柳青。
1月15日15时许天津解放。
当日下午16时后,黄克诚冒着还未散尽的硝烟,率领军管会干部进入天津,在地下党组织配合下,开始对天津进行的全面接管。

(本文经独立六师研究会、昭乌达历史文化研究会授权发布。
参阅资料:《程子华回忆录》,《决战东北》,《承德解放战争史料》,《韩梅村回忆录》,《钟辉回忆录》,哈斯巴图回忆录《永恒的记忆》,阿、左、右、林、克旗县志、赤峰史料选、《热河革命史》等。
内部资料,谨供研究学习,拒绝代发广告。

(昭乌达历史文化:忠实历史,坚持原创,客观公正还原历史人物本貌。
更多精彩在昭乌达历史文化)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