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郗家、柏家是老户,故有郗家胡同、柏家胡同等老街巷名。齐、刘是大姓,人口最多,还有张、王、李、赵、宋、孟、牛、韩等二十多姓,这些姓氏人家都是先后从河北枣强等地迁入的。
大康村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叫“大阔庄”。有民谣曰:“大廓庄街十三姓,齐刘二家带宋孟,郗家柏家是老户,他姓后续到村中。”
《章丘地名志》载:“据考,元末康姓兄弟迁来各建一村,该村系老大所建,名大康庄。”庄名延续至今。以此可见,大阔庄为明代以前村名。

现村中东西街三条,南北街三条。东西大街是大康村的中心,街道道路整洁、笔直宽阔,两边房舍齐整。
观音庙位于街东头路北,庙门匾额上书“南海大士”。庙内主位上端坐着南海观音,两边是其他神像,南墙上有壁画,门后左右画的是哼哈二将。老人说,庙内香火旺盛,是章丘城东最大的观音庙之一。
庙的东南角有钟鼓楼。庙西院一排北屋,是村里孩子的学堂。建在路南西屋北山墙上。庙前曾是繁华地带,常年有摆小摊、卖糖果的。
“文昌阁”扼守大康村西门。外层全由大方青石砌成,雄伟壮观,比现存的朱家峪景点的文昌阁还高大。“文昌阁”因交通需要,于1958年前后拆除。
后街路北三处院落,中间一处是齐家家庙,东边一处是财主的大园子,两边一处是旧式三进民宅。齐家家庙占地六分,东西两边各开一门,式样相同,青砖镶门口,挑门楼,门上各有一块横匾额,黑油漆底烫金大字。东匾上书“人杰地灵”,西匾上书“水源木本”, 中间是水磨砖大迎璧。 家庙是前后两院,北院是大台屋前出厦五级台阶三大街间,是供奉祖宗和祭祀的地方。台屋两边各有厢房两大间,东西屋各一排,对阵整齐。
院内古柏四棵,分四角对称排列,南院古柏三棵,东西一字排开。每逢年过节,族人轮流值班,香火不断。两院由东西两段短墙隔开,中间通道。东段短墙南面镶着一块方青石碑,上面记录着当年建庙时捐资捐物的情况。
听老人们说,大康当年很“阔”,东西大街上曾拴过六十几匹大骡马,现在存留老屋的外墙上仍有十几个拴马桩。拴马桩雕刻精细,今完好无损。大康当年曾立有集市,为农历三、八,如今仍有盐店街、鸡市街。
村南一条东西街叫前街,前街解放初期只有路北有人居住,后因人口增多,路南划了地基,盖了民宅,形成了今天完整的街。
再说后街。后街解放初仅住十几户人家,但却人丁兴旺,仅路南柏家、齐家两条小胡同,就住着六家三十多口人。柏家住路南,老弟兄三人住两个院。胡同口有老大门,门外东西各摆放着两块黑而光的大方石头。据说,这是上马石与下马石。
村庄南北街共六条,东西大街的北边三条,南边三条。先说北边三条,北边中间一条叫盐店街,旧时这条街因盐店多,故而得名。现仍有三处售货窗口遗存。
盐店街东边一条是郗家胡同,宽约2.5米左右,街上因住着一户郗姓人家而得名。盐店街西边一条是七十年代后形成的新街。
东西大街向南也有三条街,中间一条叫鸡市街,是当年大康立集时起得名。向南右拐,可直出西门;从一个叫小庙子的地方左拐可直出南门。中心大街南面一条是庙前街,这条街上住着齐、刘、宋、鲁几个大户。齐姓的“五福堂”就住在这条街上。
沿街向西路北是沿处三进院落,中院北屋是过厅大台屋,绕过屏风可直通后院,后院是民宅北屋锁皮形大厅。此院解放后,从院子东南方向另开一门通街,这所院落,现仍较完好。
大康村地处丘陵地带,地下水源深,旧时多以旱地为主,村中男子外出打铁得多。弟兄、爷们、亲友三四人组一盘红炉,春节过后便到潍县、莱阳、惠民一带打乡铁。老一辈齐氏爷们、弟兄在今惠民一带享有盛名。打的镰刀放在鞑子里卖,摸出即售,不能挑选。虽不能挑选,但个个锋利无比,且从不断刀伤火,扯裤。
村里一向有春节后办完演戏的习惯,每年一进腊月便开始组织排练,春节后过了初五活动陆续开始,白天上午扮玩,晚上演戏。扮玩以“上信子”、“舞龙灯”、“划旱船”等形式,演说着《王小赶脚》、《西游记》的故事。刘氏兄弟父子一对大编鼓擂的让人叫绝,浓重娴熟的鼓乐声在大街小巷回旋。
民国时期村庄有吕剧团,剧目等有《小姑贤》、《开台会》、《龙凤面》、《借年》等,还演过二人话剧《兄妹开荒》。除了在本村演,还受邀去外村演。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村里文化活动再掀高潮,除了演些以前的传统节目以外,又排演了《乔老爷上轿》,现代京剧《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的第二场、第四场。
而今,大康村的文化生活正不断发扬过去的好传统,村里建起了文化大院,置办了扮玩道具。村两委、广大村民更是卯足了劲,为村庄的振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