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安州:乡村大舞台十年不谢幕 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舞台喇叭村民乡村演出)

从2010年起,每月的2日,就是“喇叭大舞台”开演的日子,村子周边的农民文艺爱好者们欢聚一堂,通过表演丰富多彩的节目,全方位展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气象。
一方小小的乡村舞台,晒出了群众的新风采。
这场村民唱主角的“村晚”,一演就是13年。

好热闹 村民欢天喜地过“节日”

喇叭大舞台汇演现场。
刘骞 摄

绵阳安州:乡村大舞台十年不谢幕 以文化之力助推乡村振兴(舞台喇叭村民乡村演出)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嘿!
舞狮队来了!
”随着两只狮子伴着鼓点舞动着走来,现场人群纷纷站起来,举着手机拍摄。
属于他们一月一度的节日——“喇叭大舞台”即将开演。

当天上午天降小雨,但丝毫不影响村民参与的热情。
演员们早早化好妆,身着演出服在一旁候场。
观众们说着笑着,搬来板凳,满脸期待地落座。

老年活动中心歌舞队的舞蹈《一首醉人的歌》拉开了演出的帷幕。
随后,十余支演出队伍轮番登场,流传了几十年、传承当地农耕文化的民歌《妹儿爱的勤快人》、经典串烧舞蹈《红歌颂》、原创车灯说唱《十颂党恩》、普法宣传教育情景剧等20多个自编自导的原创节目接连上演。
大家都拿出看家本领,舞台上一较高下,看谁赢得的掌声更热烈。

71岁的村民汪仁雪一大早从10组赶来观看演出。
“‘喇叭大舞台’一办就是好多年,现在成了我们的节日,每个月这天大家都会抽空聚在一起,看了演出,也联络了感情。
”汪仁雪说。

一旁的谢桂俊接过话茬:“现在村里广场设施齐全,有舞台、健身器材、乒乓球台,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农闲时过来跳跳舞、打打球,锻炼身体,互相切磋交流。

接地气 “草台”班子13年不散伙

“喇叭大舞台”成为村民的“文娱乐园”。
冯婉萍 摄

“乡亲们呐听我讲,幸福全靠共产党……”在表演队伍中,由几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村民组成的“老年歌舞队”,是一帮“老戏骨”,她们为大家带来了原创说唱节目《十颂党恩》。
接地气的表演服装,有年代感的打板伴奏,再加上质朴形象的台词,一说一唱的新颖形式,赢得了台下观众阵阵喝彩。
老年歌舞队队长张启会说,她来自相邻的芋河村,知道喇叭村每个月都有一次文艺演出,张启会几乎每个月都来参演。

为了演出更加精彩,这些阿姨们经常聚在一起排练,农忙时利用栽完秧子、种完玉米的空闲时间,一遍遍地改台词,并写下来记牢。
张启会说:“我们几个自编自演水平有限,就是想借着这个节目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老年人老有所养,都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我们每月一次的演出走过了十多年风雨,实属不易!
”说起“喇叭大舞台”十年间的变迁,时任石鸭村村支书的刘远平感慨万千,当年,村民们农闲时没事就喝酒、打牌,村上想着每个月都办一场演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
最开始,参与演出的人不多,也没有经费,全靠大伙的热情。
为了建村民活动的广场,村里想尽办法,最终由党员干部带头,一户一户做工作,投入70多万元建起了这个占地千余平方米的法治文化广场。

2020年“两改”后,黄土镇的石鸭村、北真村和喇叭村三村合一,很好地延续了石鸭村每月的大舞台活动。
为了办得更好,村上拿主意,本村企业家杨德胜等人赞助了经费,如今舞台、灯光、音响等设备一应俱全。

如今的“喇叭大舞台”演出队伍也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百余人,小到十几岁、大到80岁,成为村民的“文娱乐园”。

聚民心 土节目演出了“草根”香

“喇叭大舞台不仅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提升了村民素质,促进了家庭和美、邻里和顺、乡风文明。
”村妇女主任黄庆艳说,一个个土节目演出了“草根”香。

如今的喇叭村月月有演出、年年有盛会、人人可以当主角,参与其中、快乐无穷。
文化繁荣助推乡村振兴,近年来,村上大力发展生姜、羊肚菌等特色产业种植,村民们年收入翻了番。

通过演出舞台,村上的农副产品也有了展示的平台,扩大了村上十多个种植合作社的销路。
近些年,喇叭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路修了,路灯亮了,村民腰包也鼓起来了。
“我们还要继续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把喇叭村建成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家园!
”刘远平表示。

“喇叭村乡村大舞台真正做到了为百姓搭舞台,让群众唱主角,用村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了文化生活。
”黄土镇组宣委员周伦表示,在喇叭大舞台上,身边人演身边事,演员演得带劲、观众看得起劲,接地气、连人心。

“一处文化广场,一个乡村舞台,打开一片生活天地,搭起一个精神平台,成了村民共同的乐园,更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
”安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敬表示,让每一个村民都能树立自信,在田间地头唱起来,在村里村外舞起来,乡村文化就能实实在在焕发活力,老百姓就能从文化中、精神上感到快乐和富足,共同谱写乡村文化振兴的美丽篇章。
(完)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