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是晋剧重要的起源地之一,那些年太谷城乡戏台林立,戏班众多,名角多如牛毛。光绪八年(1882),张之洞来山西担任巡抚,他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整顿治安和活跃市场,在众多的振兴举措中,就把戏剧单列为了一项。具体的办法是,将有名艺人集中到太原,组织汇演,给予优待,借以展现省城太平。参加汇演的计有插凑班会音班、众梨园、锦梨园、双梨园、双林园、全胜和等六个名剧团,而这六个剧团,除会音班属榆次,众梨园属祁县,其余四家都是来自太谷的剧团,可见太谷在晋剧界的实力。现在盘点盘点那些年活跃在晋剧舞台上的太谷剧社会有那些呢?
《古城会》
四盛和班

班主是太谷县东怀远村财主胡宝玉,他是北洸村曹家在江苏宿迁县商号的掌柜。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听惯了南方丝竹班的悠扬之声,也养成了爱看戏的习惯。晚年回村,正值祁县、徐沟等地的财主们成立中路梆子戏班,于是他于同治十年也在本村承办起了四盛和班。主要演员有"碎红""老十六红""小十八红""闷桶黑""摇头黑""存邱黑""狗儿旦""白罗纱""二盏灯""一阵风"及项发奎等。戏班走南闯北,在晋中各县留下了晋剧的种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至光绪三年大灾,戏班报散。
《下河东》
锦梨园
光绪五年(1879),太谷城内人杨承斋组织十二红、十六红、玉石娃娃、玻璃翠、孟桶黑等著名艺人创建锦梨园戏班(亦称“锦霓园”,)。上演剧目有十二红主演的《反唐邑》、十六红主演的《葫芦峪》、玉石娃娃主演的《回龙阁》、玻璃翠主演的《扫雪》、丑毛三主演的《双罗衫》等。锦梨园当时在晋中一带享有盛誉。太谷民谣云:“太谷城,真有名,鼓楼盖在城当中。出了个能人杨承斋,一心要把戏班承。东街走,西街行,向孙家借了两千银。承斋有钱腰杆硬,锦梨园承在太谷城。”锦梨园在1900年左右停办。
《见皇姑》
双盛和班
班主是蒲州艺人项发奎,实际靠山是落户于太谷东怀远村的"狗儿旦"和"十六红"。他们都是早期来中路搭班的蒲州艺人,又结有金兰之好。其中,项发奎有文化,待人接物热情周到。所以到光绪八年,经济好转,戏剧复苏,3人便商量承办戏班,责成项发奎联络健在的同倌旧友前来入班,取名双盛和班。其中,香儿师傅为承事人,秃丑为大掌班。主要演员有"老雁只红""十六红""小十八红""狗儿旦""八音盒""灵芝草""裁头七""秦英黑""老伍黑""九百丑""公公丑""三元丑""二正生""九儿老旦"等。该班主要活动在晋中各县,后有"小三盏灯"加入,名声大振。时人编有戏谚:"双盛和香儿师傅运气通,从陕西请来三盏灯。"结果,"小三盏灯"独立承办梨园班,部分艺人也跟着跳班。双盛和班于光绪十八年报散。
金下班
班主是金重师傅,蒲州人,艺名"人参娃娃",专长为花旦戏。咸丰年间就来到榆次的四喜班。光绪十九年(1893),已定居太谷城的蒲州人金师傅在太谷创建金下班。此时,晋剧复兴势头正旺,他不依靠财主,而以老艺人身份成立金下班,入班艺人有滞留的蒲州名角,更多的是启用晋中籍的年轻人。计有"孟高红""耐道旦"黑""六堡黑""努不着""志才旦""朝阳生""硬抬头""盖"回回生""东太旦"等。该班不仅在晋中演出,同时也向忻州、八同、张家口迈进。有时是春去秋回,有时也在口外驻扎三年五载。沿途之上,不是雇用箱车,就是雇用骆驼,全班艺人同心协力,边走演。其中,也有少数人留在口外,娶妻生子,为晋剧的流布做出了贡献。总之,金下班是光绪三年大灾之后,晋商财主减少承办戏班,而由艺人们独立承班的代表之一。
《三关点帅》
双梨园
班主是陈官元,艺名"折腰红",蒲州人。同治年间就来到祁县,入上班聚梨园,以做派正规、动作利爽被人称颂,因而才有"折腰红的手,二八黑的吼"流传于世。光绪十年,他落户太谷,同时承办双梨园,入班艺人有"一千红""丙儿红""顶皮红""玉印黑""鸡爪老五黑""二毛旦""甲猴丑""寇准生""水淹生""老玉石娃娃"等。该班阵容强大,又值晋剧复苏时期,台口周转供不应求。每台戏价高达140吊,艺人收入颇丰。到光绪二十九年,"折腰红"年老体衰,不能承班,遂转让给邢老二,改为"双霓园"。
双林园
班主赵双林,艺名"老玉石娃娃",蒲州人,落户于太谷城西南维。他是早期来到中路地区改唱晋剧的老艺人之一。成名后于光绪十四年承办双林园班,承事人王春山,前后入班演员有"应高红""假一千红""顶皮红""狗头黑""斜眼黑""二娃旦""十里麻""顺保生""虎头生"等,前后延续30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太谷城杀死洋人多名,城乡一度陷入混乱,部分艺人逃散,于是由上三班降为二报班。到1911年辛亥革命时,又有人为避乱而离开,只好于每年的农历七月之际,临时组班演出,观众称其为"青草班""七月班"。一直到1916年最后报散。班主赵双林以出赁戏箱为生,家道小康,病故于太谷城南贯家堡。
《打金枝》
坤梨园
光绪二十三年(1897),郭坤(字代容,号镜堂,乳名来来,蒲州永济人,艺名三盏灯)在太谷城内创办坤梨园(1924年停办)戏班。三盏灯专工小旦,演艺精湛。太谷一带民谣有云:“祥儿师傅运气通,陕西请来三盏灯,年纪不过二十岁,《梵王宫》演得燕迎春,《挂画》《射雕》两场戏,表情动作爱煞人”以及“三盏灯进了城,买卖人冒了魂”“三盏灯进了村,长工放羊的歇了工,前晌看了《七星庙》,后晌再看《梵王宫》”“三盏灯来了村,庄户人歇了工,家家都上锁,户户关了门。一为看他的《宜鸾阁》,二为看他的《梵王宫》,谁知好戏还在后,《百花亭》唱罢《破天门》”。坤梨园的主要演员有核桃红、小十八红、二八黑、田贵旦、福胜、奴子生、夜壶丑、邢老二等。拿手戏除民谣所述外,还有《铁冠图》《汾河湾》《法门寺》《七星庙》《汴梁图》等。坤梨园班主三盏灯、承事二八黑、大掌班福盛生精诚团结,全班艺人把演戏当作商人经商一样的正当职业,衣、食、住、行都由班规节制,被晋中一带观众冠以“字号班”的美名,驰誉三晋。
全胜和
光绪二十五年(1899),北郭村戏迷薛福和在本村创办全胜和戏班。主要演员有马家红、虾米红、富英旦、学云生、小二蛮旦、丁大丑、小十二红。拿手戏是《五丈原》《芦花》《杀院》。
双霓园
班主是原河北梆子武生艺人邢老二,他乳名叫二毛,早年入堃梨园,改唱晋剧,落户太谷。光绪二十九年,他接承"折腰红"的双梨园,改名叫双霓园。他武功卓绝,技艺精湛,身段灵巧,招式大方,开打干净利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武功演员。他在堃梨园搭班多年,洞悉晋剧班社的规矩习俗以及一整套管理制度。也深知晋剧艺人武功欠佳,因此聘请了许多武打名人。计有"十七红""大麻黑""大刀六""挨刀黑""小二蛮旦""金爱旦""玉山生""没骨头""六羊头""草上飞""侉喜儿"等。其中,组合演戏最好、又被观众编为顺口溜的有二。一是"大刀六遇上挨刀黑",二是"金爱、没骨头,玉山、六羊头"。都曾为晋剧武打戏的发展,起到了启蒙和示范性的作用。1917年冬,该班报散,由祁县城内渠家二秃财主接办,更名为咏霓园。
《空城计》
锦宜园
班主李月来,太谷县南门外西庄村人。家境贫寒,幼年入祁县王贤村庆梨园科班学艺,是晋中籍人中最早的一位青衣演员。他人品端正,诚实厚道,在晋剧界素有威望。人们尊称为"月来老人"。光绪三十年,由太谷富商集资,请他挑头承办锦宜园。承事人"说书红",大掌班"贵儿红",主要演员有"十里麻""云蛮旦""老什贴红""二蛮旦""磨把黑""要要丑""二正生""顺保生"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太原发生战乱,艺人四逃,戏班解散。
《金水桥》
万福园
班主为太谷县贾家堡人胡万义,他幼年习武,长大后进入太谷衙门当皂吏,并逐步晋升为三班衙役总头。他天生胆子大,从不服输,衙门差事又使他交际很广,黑、白两道都能来往。偶尔也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可谓是当地的一条好汉,人称其为"二大王"。民国七年,他见平遥县拳术行老前辈将自诚园转让给徐沟县的陈玉,于是自己也在第二年承办起万福园,承事为"老十三红",大掌班为"毛毛旦",艺人有"撒金红""羊儿红""万人迷""盖晋阳""根元旦""根锁黑""奴只生""秋富生""三元丑""福义丑"等,与当时的锦梨园、自诚园列为"上三班"好戏。可是他与陈玉同为拳术行名人及地方好汉,因而互相不服,明争暗斗时有发生,时人称他是太谷城中的一头牛,陈玉则是徐沟城中的一只虎。结果是牛虎恶斗,两败俱伤。1928年之后,万福园衰落,他的主要精力也只好用于自己的小万福园科班。
《算粮》
资料来自《晋剧史略》《太谷县志》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