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十大文化地标丨国立剧专首任校长余上沅之子余安东先生推荐:中国戏剧摇篮——江安国立剧专(江安戏剧十大之子地标)

“作为中国戏剧摇篮,可以说,江安国立剧专在戏剧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立剧专首任校长余上沅之子、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同济大学顾问教授余安东先生在听闻“天府十大文化地标”评选活动后,推荐将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简称“江安国立剧专”)列为天府十大文化地标。

国立剧专在江安这段时期,是其发展史上最艰难,最关键的黄金时期,是师生创作和演出最活跃的时期,是剧专培养人才最多的时期,也是学校生活最丰富的时期。

江安国立剧专陈列馆内,余上沅校长的铜像

天府十大文化地标丨国立剧专首任校长余上沅之子余安东先生推荐:中国戏剧摇篮——江安国立剧专(江安戏剧十大之子地标)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重返江安 吴祖光感叹“几生修得住江安”

现居德国的余安东先生只在每年秋天回国,在接受电话采访时,年逾八旬的他仍在异域他乡。
当回忆起父亲余上沅在江安国立剧专办学的年代,他心中仍满怀系恋,激动地说:“我一岁多就随国立剧专来到江安,对这片土地有深刻的感情。

2014年3月,余安东在德国达姆施塔特写下《几生修得住江安》的回忆录。
在回忆录里面,他谈到,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吴祖光重返江安时,有“几生修得住江安”之句,确实写出了当时剧专师生的心情。

余安东回忆,国立剧专于1935年10月18日在南京开学。
七七事变之后,1937年8月,剧专师生组成“巡回公演团”,陆续内迁长沙,同年10月,剧专在长沙稻谷仓开学。
随着战火的西移,1938年1月初,刚刚出生半个月的余安东,已被抱上小船溯江而上,熬过川江的天险之旅,终于到达重庆。

到达重庆后,日本飞机差不多天天来狂轰滥炸,重庆也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当时许多学校都迁到更偏远的小地方去。
“例如我曾长期工作的同济大学,就到了宜宾的李庄。
国立剧专也内迁到了江安。

由于当时抗日的同仇敌忾,也有各种人际关系,剧专迁到江安的确受到热情的欢迎,是一个幸运的偶然。
“祖光后来重返江安,有‘几生修得住江安’之句,确实写出了剧专师生的心情。
流亡万里,好容易到了大后方的重庆,还是得天天逃警报,终于进驻到一个安宁友好小城,真感到是‘几生修得’的了。

2017年初夏万昭(曹禺二女儿,中间白底青花裙者)与中国话研史会来访考察时,在江安国立剧专纪念馆内留影

文化传承 播下戏剧艺术种子

“我的父亲于1923年留学美国,在了解西方现代戏剧发展的基础上,将西方戏剧与以京剧为代表的国内戏剧相结合。
”介绍起父亲余上沅的戏剧理念,余安东向侃侃而谈。

那时,余上沅从北大毕业,受母校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国剧运动”。
“由中国人来写,有中国气派的戏,给中国人看。
” 在国立剧专十四年的办学实践中,余上沅一方面大量介绍西方戏剧经典到中国,一方面又将中国思想传播到世界上去,促进了国剧本身的发展。
“当时父亲任梅兰芳访问苏联和欧洲的代表团艺术顾问,和他们到莫斯科等地旅行,梅兰芳也给布兰西特介绍了中国的戏剧文化。

余安东认为,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大浪淘沙,所有后辈再回忆起江安国立剧专时,都不可否认它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化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在江安时,我经常去剧专看戏或排戏。
刚到江安就上演了吴祖光的《凤凰城》,我那时太小,不会去看。
但后来许多中外名剧都在江安上演,如曹禺的《日出》等。

他说,在剧专江安时期,父亲余上沅作为“出品人”,策划和支持了中国重量级剧作家历史上许多巅峰之作问世公演,也亲自当导演,排演中外名著,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易卜生的“野鸭”等。
“在抗战的困难条件下,用世界眼光把握剧专教学的导向。

据了解,剧专在江安的六年中,结合戏剧教学,先后公演了《凤凰城》、《正气歌》、《岳飞》、《流亡三步曲》、《雷雨》、《日出》、《北京人》、《蜕变》、《家》、《塞上风云》、《清官外史》、《哈姆雷特》、《伪君子》、《野鸭》等中外有名话剧、歌剧以及街头剧、杂技、木偶戏200多个剧目,其中《哈姆雷特》、《家》、《北京人》、《蜕变》等是在我国首次上演。
为配合抗日宣传,还举办了二期抗战戏剧短训班,给江安播下了戏剧艺术种子,启迪了民智,开拓了视野。
提高江安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

右起,余安东先生、万黛(曹禺女儿)、陈玫(陈廋竹女儿、北大教授)、毕绮云(校医毕大夫之女)在江安幼稚园照(1940-1941年期间)

人才辈出 剧专学生开拓中国戏剧事业

“梦里江安又重游,两江汇处绿幽幽,巍巍铜像立文庙,剧专传统水长流。
亲人伴我万里行,六十年后觅知音,文庙文物传文脉,父亲笑貌已永恒。
”2001年1月,余安东重返江安。
在江安期间,他得到现剧专纪念馆张毅和时任江安县文化局王显才等热情的接待。
“1939,剧专流亡到江安,这个小城把唯一容得下一个学校的供奉‘至圣先师’的庙堂给了剧专。
这是多么大的情分!
剧专传统在这里江水长流,文脉永存。
在那里虽然只待了两天,但感慨万千。
在归途中,写了八首小诗。
这便是其中一首。

“在近现代中国能称得上戏剧家的人,在抗战那样一个困难的的条件下,都被我父亲请到江安来做老师。
”余安东说,国立剧专在江安的6年时间是剧专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时期。
在教学上名师荟萃,可说是黄金时代,如曹禺、洪深、焦菊隐、吴祖光、黄佐临、张骏祥、章泯等。

“江安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在历史上不同凡响的作用,它是中国第一个戏剧艺术方面的高等学校,为中国近现代培养了一大批戏剧人才。
”余安东认为,江安国立剧专培养出来的戏剧人才,如戏剧大师谢晋等,开拓了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

余安东对江安国立剧专旧址恢复也抱有自己期待,希望它能建设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当代艺术培训中心,在新时代,将戏剧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封面 伍雪梅 实习生 张叶(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如果您有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
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