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荣昌区:环境整治带来更多新变化(荣昌村民农民日报小院经堂)

盛夏时节,沿着整洁宽敞的村路走进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经堂村,各具特色的农房依山错落而建,可爱的卡通画作装饰着民居的外墙,干净的小院里三角梅尽情地舒展粉红色的花朵……村里美丽的风景频频引人驻足。

村里的环境好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村民们带来不菲的收益。
“民宿去年刚运营就有了三万多元的收入,这可比在外打工好得多。
”52岁的雷三姐喜滋滋地介绍着她的“原乡小院”。
然而在她看来,这几年村里变化的不仅是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高涨的精气神更提升了她的幸福感。

重庆市荣昌河包镇经堂村雷三姐家的民宿。

重庆市荣昌区:环境整治带来更多新变化(荣昌村民农民日报小院经堂) 汽修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经堂村的变化只是重庆荣昌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个缩影。
在乡村振兴发展蓝图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始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年来,荣昌区不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农民的村居亮起来、腰包鼓起来。
如今,一幅幅村美、业旺、人兴的画卷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盘活资产富村民

沿着木质的长廊,穿行在稻田间,一座三层的砖制老房展现在眼前,这便是清江镇水塔村的网红民宿“稻里趣筑”。
“这座老房闲置了十多年,在保留原始结构的同时,进行重新设计翻修,委托第三方公司运营,村里年底保底分红4万元。
”清江镇党委副书记叶玉梅说。

盘活了这座老砖房,周围的农户都跟着有收入进账。
“几位村民来民宿里务工,一年就有14万元的收入,周围的农户还可以把农副产品卖给民宿使用,收益也不错。
”叶玉梅介绍。

清江镇水塔村的网红民宿“稻里趣筑”。

清江镇盘活的资产不止这一处。
2018年,河中村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清理出集体可经营性资产677.7万元。
河中村围绕“三变+乡村旅游”建设主线,先后发展了民宿、文具加工、农耕研学等项目。
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除了集体收入增加,河中村的村民在土地分红、务工收入、农副产品销售方面增收近200万元。

安富街道通安村修整闲置的知青点房屋,发展陶文化工作室带动周边6栋民宿运营;昌元街道虹桥社区蔡家坝通过开垦荒地建设草莓种植园,为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一个个沉睡的资产被盘活,成为了鼓起村民“钱袋子”的“金疙瘩”。

安富街道通安村修整闲置的知青点房屋用作制陶工作室。

荣昌区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盘活村里闲置的农房、土地,打造民宿、采摘园等,发展旅游业。
据统计,荣昌区2021年全年,共摸排“蓝棚顶”24759处,清理无人居住的废旧房3504间,规整房屋1432处。
荣昌区还发展乡村体验、研学基地等休闲游,吸引游客,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生态饭”。

全员参与乡村美

在距城区只有1公里的昌元街道虹桥社区蔡家坝的水塘旁,一大早拾掇完小院的周定菊开始了一天的生意。
“以前家门口就是臭水塘,别说有人来,自己也不愿回家。
”她一边接待陆续到店里买生活用品的顾客一边给介绍,“现在水塘治理好了,有了游客,在家门口就能做生意。

昌元街道虹桥社区蔡家坝治理后的水塘。

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村里卫生谁来管?“村里环境好,还得靠村民。
”虹桥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陶功甫介绍,虹桥社区采取评比制度,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

五组队长陶宗雨的家门口,“美丽庭院”和“虹桥社区清洁评比卡”两块牌子格外显眼。
“这两块牌子得来可不容易!
”陶宗雨介绍,社区每半年评比一次,扣分多的会被摘牌。
“好不容易评上的,被摘牌面子上可过不去!
”陶宗雨说。

在陶宗雨打造自家的小花园争取评比好成绩的同时,经堂村的雷三姐在算着自家的积分能在积分超市里换什么。
“一星期评一次积分,一季度兑换一次奖品。
”雷三姐笑着说,“现在民宿里用的香皂都是超市里兑来的呢。

除了房前屋后、家里厨房、厕所等卫生积分,经堂村还把文明习惯、礼貌用语等乡风文明内容纳入积分评比项目。
积分不仅可以兑换商品,总分高的家庭还能享受村里银行办业务不排队、有事可以优先解决等待遇。
奖品不贵,却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

昌元街道虹桥社区蔡家坝的整洁的农家小院。

在蔡家坝和经堂村这种涅槃式变化的背后,是荣昌区坚持“党建引领是先导,群众参与是关键”的理念,通过开展美丽庭院评比、积分制、小手牵大手、“门前三包”等活动激励村民争先进、当模范。
截至目前,荣昌区137个村社开展“红黄旗”传递活动。
结合“小手拉大手”活动动员中小学生和村民积极参与“我是侦查员”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人数3.12万人、村民23万余人。
2021年,荣昌区全年清理房前屋后杂物堆并长效保持户数91650户,清理田间地头废弃物15万余处。
全区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上一个台阶。

创新治理人心齐

2021年完成三格式户厕改造3047户;年清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4.1万吨;整治残垣断壁2060余处……一组组亮眼的数据昭示着荣昌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成效。

三分建,七分管。
整治成果如何保持?在万灵镇看到的“最美小院”管理模式,或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走进万灵镇玉鼎村唐家院子,粉墙黛瓦的农房整洁干净,村内道路清扫得一尘不染,房后的院里种着片片竹林。
在唐家院子的公示板上,醒目的贴着“院长”的姓名和电话,还写着思想、环境方面的“院规”。

万灵镇把村民以村(居)民小组为单位变为以自然院落为单位,以20户左右居住户、有自治愿望的自然村民聚集区域作为一个“小院”,用“小院”构建起乡村治理的最小自治细胞。
通过“参与+奖励”的制度,对村内各院的环境卫生、邻里关系等方面进行评比,激发每个院落的自尊和自觉。
院长和村民商议,还可以制定自己院子的村规民约。

被选上唐家院子院长的雷华柱,每月组织村民上门互学打分,积极开展小院课堂,耐心为村民讲解垃圾分类、美家美户美庭院等知识,为村民改造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小院为单位进行管理,通过自我管理、教育和约束,村民齐心把环境搞好的劲头儿更足呢!
”万灵镇党委书记皮荣刚说。
目前,万灵镇已建设“三美小院”26个。

越来越多的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典范庭院涌现出来。
目前,荣昌区已打造598个“小院”,开展授课1.5万余课时。
一个个“小院”,散落在山水深处,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装上了新引擎。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唐旭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