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交大设计
01 课程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2023级建筑学专硕(国际项目)《核心设计1》课程由刘宇扬、吴建、于淼三位老师共同指导。本次设计选题为“持续生长—苏州陆慕老街城市更新设计”。希望以此探索在存量发展时代大背景下, 在对城市认知及分析方法论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一年级新生思考如何以线性城市空间为先导条件,提出符合历史街区更新以及滨水空间活化的城市设计与研究路径。并设置以下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

1.在城市设计格局上,做到创新式的解读苏州历史,传承千年江南文化,在此基础上整合空间资源,融合当代生活。在局部适当保护和保留历史景点和文化建筑的同时,积极突破原有的小体量的空间尺度,形成具有新时代气息的空间格局。在交通规划层面,设计需加强地块交通流线研究,可考虑红线外地块的地下空间开发。
2.在建筑设计层面,拟保留或提升若干节点建筑,包括白衣庵、河泾寺、古桥及老窑(皆为现存建筑)。这些建筑需考虑到历史形态与当代传承的风貌保护问题,提出相应的活化策略。 对于绝大部分新建的商业和产业建筑,需要提出明确的、具象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建筑风貌设计。确定基地建筑肌理、高度、体量、色彩、密度、风格等要素的形态分区及空间组合关系,提出具体的建筑形态设计概念。
3.在景观设计层面,重点研究的景观设计范畴包括:滨水岸线的景观设计、街区消费场景的景观设计、室外重要公共活动节点的景观设计,并应分考虑河流、桥梁及建筑的融合度。 设计可适当对空间节点的城市公共艺术装置提出设想和引导。
基地卫星图
设计课程共8周。期间完成了基地调研、代表案例参观及分析、规划定位研究、学术参观及讨论、城市总体设计、组团设计、建筑单体设计、景观设计等一系列教学内容,并形成完整的设计成果,最终以分组汇报的形式进行了教学成果的回顾与检验。
本次设计评图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盛宅”二楼会议室顺利结束。 参加此次评图的老师有:刘和平、Anson CHAN、初家怡、段亮德、张益凡、刘宇扬、于淼、庄慎、孙昊德、吴建等教师。
终期评图分为三个大组开展汇报,每一大组结合教学计划安排,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完成前期研究、城市设计、组团深化设计以及建筑单体设计等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一大组在确定整体规划结构的基础上,将每一大组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小组,结合研究重点进行设计深化。在深化设计相互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重点研究问题多类型表达的探索,并提供完整的设计成果。本次教学,不仅对同学们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系统性提高。同时基于协同设计工作模式,锻炼并提升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02 设计作品
GROUP A1:河坊新生
整体场地效果图
主题演绎
鸟瞰图
商业模式四代更替
Hub模式分析
组员:胡昂、黄羽泽、李天琪
本次设计场地位于苏州市相城区陆慕老街。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得出场地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丰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在景观、交通、产业方面有较大提升潜力。针对场地存在的空间碎片化、文史同质化、产业边缘化等问题,我们提出“拉链”的更新理念,通过空间串联、文化传承和产业迭代,将陆慕老街打造为一个共享社区型文化复合商业空间。
总场地用地性质以商业为主,在空间结构上,我们规划了三轴一带的规划结构,分别是:陆慕文创记忆轴、元和塘活力商业轴、新开河景观生态轴、共享社区文育辐射带。在功能上,文化产业功能包括文创办公、科教文育及民俗小镇;以活力走廊串联商业、社区和景观核心;在品质体验方面打造禅修园林、开放市集和口袋公园。场地内布置车行系统及垂直交通系统。
C地块分布有效率办公、文化体验和禅修生态三个功能组团,并有一条自然河流贯穿场地;我们分别引入轴线进行向心汇聚,打造效率办公轴线、文化体验轴线、禅修生态轴线及自然轴线;由此诞生了新的场所——canal hub,一个开放、多元的综合体。Canal hub集展览、画廊、工作室、餐饮、零售于一体,也是场地的中心。在方案演绎部分,我们通过古街复原、新型商业功能置入、景观串联,将场地打造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活力点。
GROUP A2: 基于城市更新语境下的陆慕老街改造设计
前期调研
设计策略
鸟瞰图
要素控制
组员:王雨彤、苏畅、王意
此次评图得到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支持,受益匪浅。对我今后的设计工作影响颇深。此次的陆慕老街改造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陆慕老街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实现其传承与发展,旨在为陆慕老街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有以下几点感悟,希望能对未来做相似历史遗产改造项目时,有一定的警醒与借鉴作用。
设计师应保护和维护陆慕老街的历史建筑、景观和文化遗产,确保它们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修复。设计师应重视文化遗产的价值,并通过各种手段,如宣传教育,将其传承下去。
设计师应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前提下,引入现代元素,以满足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比如,在历史建筑的外立面加入现代化的玻璃幕墙或光线街景,使其更加具有时代感。
设计师应通过重新布局或改造空间来提高空间利用率。在空间设计上,可以采用悬挂式花园、屋顶花园等设计,以优化整个街区空间的利用效率。
总的来说,在更新方案的设计当中,设计师需要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前提下,将现代元素融入进来,以实现街区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通过空间布局的改善和利用,使整个街区达到优化和改进的效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实际改造效果。
GROUP B1: Sky Castle
前期调研
鸟瞰图
节点分析
地块鸟瞰图
组员:陈港回 石腾 赵晟宇
这个设计中,我们依次从三条设计思路入手
第一条设计思路是保留江南文化,当我们在古镇中行走时,经常会有一个不经意的节点通向河道,这是古镇居民日常生活的节点,人们在这里洗衣、钓鱼、休息、喝茶或者堆放生活用品,这种节点没有规律且有趣,所以我们在设计时依托原有肌理生成体块,同时保持节点,且符合主题“keep it growing!
”;
第二条设计思路是产城融合,就是根据现代功能需求,对原有肌理生成的体块进行删减,然后将生成的体块分为不同的组团,不同的组团有不同的功能主题;最后将每个组团用不同的公共空间组织起来,例如:口袋公园、集会广场等空间。
第三条设计思路是激发场地活力,在设计中,我们创造了两条道路系统,一条是地面道路系统,它满足基本通行需求,连接了不同地块的主要空间,另外一条是立体交通系统,由于地面空间太拥挤但是场地缺乏公共空间,我们设计了一条贯穿整个场地的起伏的天桥,天桥是我们设计中的趣味交通系统,我们在这条趣味交通系统上创造了很多不一样形式的节点,它与河、与景观、与建筑都发生着不一样的关系,形成了不一样的空间形态。
GROUP B2: Withering and Flourishing
前期调研
设计策略
鸟瞰图
节点透视
鸟瞰图
组员:Paola Iacuzzi 何腾宇 杨东旭
在该设计中,我们从场地现有条件出发,保留现存的民居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修缮再利用,根据现有的场地肌理在场地内布置新的建筑体量,并采取不同的建筑形式来让人们容易区分新旧。在被快速城市化进程下逐渐边缘化的历史区域中探索出一条古今并存的道路,唤醒当地的城市记忆。如场地中的现存古树般“一岁一枯荣“,陆慕老街千年以来的历史文脉也得到了延续。
GROUP C1:“旧梦重绘”
总体鸟瞰图
地块鸟瞰图
方案生成图
总平面图
场景效果图
场地节点分析
系统分析
组员:蔡博文、王昊、唐艺方
地块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的陆慕老街区域,地块被元和塘贯穿,本次设计内容主要为沿元和塘部分的A、B和C三个地块,同时包括单体建筑设计部分。本次设计的主要业态为商业属性,我们通过调研发现陆慕老街的“活力“已经缺失。如何再次恢复陆慕老街的活力将是我们本次设计重点关注的内容。
通过对周边建筑的分析,我们采用了小的城市肌理和传统的屋顶形式,在场地中置入几条可供人们通行的最短路线,通过调查分析相关尺度商业街区,我们选用最适合该种低密度街区的道路和建筑的尺度关系,并将不同的功能按照人群生活习惯置入地块,形成由南向北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种商业组团形式。而因为本地块是特有的两面临水地块,所以我们在临水区域做了可供人们休憩的滨水步行道路,局部增加桥体连接两岸,以呼应千百年前陆慕老街边界的滨水活力。
GROUP C2:”RIVER OF TIME”
总平面鸟瞰图
总平面概念
地块鸟瞰图
场景效果图
节点效果图
组员:童俊娴、肖佩如、张天璐、朱欣贻
设计坐落于苏州相城区陆慕老街,包含沿河城市更新和单独地块的建筑设计部分。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陆慕街的业态非常单一,缺乏活力,原有记忆消逝。而周边消费水平相比相城区其他区域更高,且基地位于苏州科技发展轴上,非遗文化基础更深远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居民基础,因此我们选择围绕文化工艺、漫步体验和友好社区进行存量更新,形成烟火气商业街和新兴产业办公区。
设计结合原有陆慕的建筑肌理,将老建筑现存较多的地块进行过去风貌延续设计,创造一个古建游览和集市区域,重现古老的氛围和历史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回到过去的体验;将现存建筑较少的地块打造为一个数字艺术工坊和演艺中心区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将沿路区域打造智慧办公和产研中心,吸引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入驻。因此,沿河三个主要地块分别代表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采用了连续的口袋公园和滨水广场贯穿整个设计,通过肌理和路径,向致敬过去、展示现在和展望未来。元和塘作为“时间长河”温和地串联不同地块。
我们选取“现在”(PRESENT)地块深入细化设计,以戏台为核心,形成与河泾寺对望关系,并塑造滨水活力演艺空间,其余三个建筑组团围绕戏台呈现环抱趋势,建筑高度面向水面层层跌落,分别注入商业、民宿和文化体验功能,吸引游客到访的同时为本地居民提供一个日常娱乐的空间。
结束语:
经过八周的教学研究和深入探讨,全体师生圆满完成了《核心设计1》课程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并思考了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领域具有的代表性理论、思想及研究和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设计成果。
更多资讯可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官网~
素材来源: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系
审核:孙昊德
编辑:徐晨萱、徐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