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是有温度有良心的历史记录与呈现者。让我们通过这这些老照片,来回味那些年,回味淄博这座历史名城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20年代之前之前的淄博清末民国时期的周村火车站
100年前的周村古商城
民国时期的张店火车站
1919年(民国8年)是年,博山县商人邹因陈、党焕章等人在大柳杭创办“博山电灯公司”。是年,商人马管和联合集资修筑博山八陡轻便铁路,至1921年11月竣工。
博山的名馆套餐,当以聚乐村为龙头。 聚乐村创建于1919年, 其年夏季,清朝末科进士邑人张新曾(字焕宸,以字行)先生 应邀在怡园清音阁的茶叙中提出由 业厨世家栾氏等人“成合”饭馆的创意,并以“聚乐村”命名。 嗣后由栾玉琢、王广镛、王光福等前辈先生议定 以股份制形式组创这个饭庄。
聚乐村饭庄 进一步带动形成了博山“四四席”的套餐制 。所谓“四四”,即四拼盘、四行件、四大件、四饭菜 计十六道菜,供八人食用,人均二品。 除四拼盘外,其余者兼有 炒、炸、溜、氽、蒸、琉璃、炝、烩等形式组合。
上世纪30年代前的淄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周村古商城
上世纪30年代淄川古城的风光,城外很是热闹
1929年拍摄的博山山头的陶瓷窑,窑厂紧紧相连,规模宏大。
上世纪40年代淄博1943年 日本兴办的南定铝氧制造厂
(1945年)8月23日, 第一次解放博山全境, 9月将博山县分为博山县和博山市。 博山县政府移驻郭庄; 博山市政府驻博山城里,归淄博特区领导。
1949年,邀请的苏联专家到山东铝厂考察
1949年1月, 博城区手工业自愿组织合作组、社生产。 3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淄博特区筹备委员会成立。 同年,学校团支部在博山第一小学成立。
上世纪50年代淄博1954年7月1日 山东铝厂隆重举行开工典礼,标志着中国不能生产氧化铝的历史已经结束。
1950年5月, 将博山市并入博山县, 县政府由源泉迁入博城,归淄博专署领导。 1951年5月, 市、县分开,成立淄博市,驻博山城里, 保留博山县,县府迁往源泉。
博山区妇幼保健站。 1953年,淄博市在峨嵋新村成立妇幼保健站,工作人员7名。 1958年,该站并入博山区卫生科。 1976年,在县前街建立博山区妇幼保健站。 1985年内设妇科门诊、产房、计划生育门诊、儿保门诊、 手术室、爱克斯光室、化验室、药房等,有工作人员18名, 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名(大专程度的6名、中专程度的5名)。
1955年3月, 淄博市改为博山区,域城、平堵沟两村划归杨寨区。 桃花泉、西流泉、樵岭前,划归莱芜县。 西河、福山划归昆仑区。 岳庄、黑山、山头、石炭坞、石马、乐疃、尖古堆划归新建的黑山区。博山区下辖7个街道和后峪、安上两个乡。
50年代博山电机厂办公楼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电机厂 ,1942年建厂 。建厂初期:生产小型直流发电机和三相异步电动机。1951年起:在国内最早开发生产汽车起动机和发电机。1953年起:在国内最早生产齿轮减速三相异步电动机。1956年起:在国内最早生产履带车辆电机。1957年起:在国内首先开发生产直流控制微电机。1962年起:在国内首批生产全国统一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1978年和1984年: 微电机先后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银质奖, 博山电机厂是全国驰名的大厂, 技术工艺成熟,装备品种齐全,有职工5000名。
1958年,公社社员用新式抽水工具抽水浇地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所建的实验炉
上世纪60年代淄博博山电影院。 1950年由青年剧院改建,有座席1207个。 同年8月,职工剧场迁入该院, 购进日本产“罗拉”座机两台放映电影, 至1952年6月16日更名为工人电影院。 1953年, 工人电影院归属淄博专署文教局领导,改名淄博电影院。 1963年,淄博电影院下放归博山区领导,改名博山电影院。 1969年博山电影院与博山区电影队合并, 成立工农兵电影宣传站,兼管农村电影放映活动。1972年院、队分开经营。 1975年院、队又合并,成立博山电影管理站。 到1982年恢复博山电影院。
1962年 博山陶瓷厂建成的全国第一条链式干燥机
1962年 张店老城一角
1962年 张店老城一角
1964年 博山新建二路和新建三路交叉口新市场
1965年 国营张店旅馆
这是一张博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合影照 由公丕和提供,。他回忆说: 我是1964年12月5日从淄博市 第一批到革命老区沂蒙山莒南下乡的知青, 博山区有三批知青下乡到临沂地区莒南县一共111人。 其中包括博城36人,五龙21人,山头36人,黑山煤矿18人 快半个世纪了,由于历史原因, 我们还有一大批战友滞留在沂蒙山, 我们为了这片热土,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
1965年,引进推广杂交玉米新品种后,玉米产量逐年提高。图为1969年临淄某村玉米丰收的情景。
1969年临淄第三农机制修厂的车间生产场景
1967年3月,临淄成立县革命委员会
上世纪70年代淄博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
1970年学生复收小麦后上交生产队的情景
1970年拍摄的临淄某家人正在听收音机
1970年 太河水库大会战
淄博无线电四厂(后为淄博电视机厂)七十年代生产的“红双喜”牌电视机
1974年12月,位于共青团路的淄博邮电局电信综合大楼竣工
1975年工人在一起学毛著
社员收工后看“露天电影”
1976年11月,太河水库三干渠建设中夯实地基的场景
1978年5月临淄农业机械厂生产的泰山12拖拉机
山里的孩子(1979年)
上世纪80年代淄博1981年山东铝厂电影院电影海报
1982年淄川大集
1982年 临淄敬仲镇街头“五讲四美”宣传活动
上世纪80年代,是这样看小人书的
1982年临淄区某幼儿园
1985年 博山水泥厂
1984年7月麦收后交售公粮的场景
1982年拍摄的乡村生活场景
1982年拍摄的乡村生活场景
1985年乡村集市
1986年 张店柳泉路通车
张店东一路1988年拍摄
1985年拍摄的高青县高城镇邢王联中学,
20世纪80年代初,电视机开始进入农村家庭,但尚不普及。图为某村男女老少扎堆看电视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学跳强身健美舞
1986年8月,“大棚街”开业庆典仪式
1980后,临淄区城关公社开始引进平菇、香菇等菌类种植技术。图为1981年技术人员在检查菌种生产情况。
1983年,临淄区邮电局长途台新装40门磁石交换机1台。临淄通讯服务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个体户”增多,图为当时个体经营饭店营业场景
1985年,临淄群众在火车站欢迎对越自卫反击战凯旋战士
1986年,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更换安装365吨超重型尿素合成塔
上世纪90年代淄博高青成为棉花百强县 1991年拍摄
第二届中国陶瓷琉璃艺术节1992年拍摄
90年代初,菜农使用“大哥大”对外联络业务的情景
90年代,彩电、录音机等家电进入城乡家庭
新世纪的淄博